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 (Mont.) Sacc.】是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主要食用菌之一,隶属于银耳目、木耳科、木耳属。毛木耳营养丰富,质脆可口,含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具有较高的药物价值,它具有滋阴强壮,清肺益气,补血活血,止血止痛等功用,是纺织和矿山工人很好的保健食品,又据日本的资料报导,毛木耳背面的绒毛中含有丰富的多糖,是抗肿瘤活性最强的六种药用菌之一。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纤维素是保持人体健康所必需的营养素,毛木耳的质地比黑木耳稍粗,粗纤维的含量也较高,而且这种纤维素对人体内许多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还起了很好的作用。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广西、广东、香港、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贵州、云南、海南等地区。
(一)生长发育条件
1.温度 毛木耳对温度的适应范围比较广,菌丝在8℃~35℃均能生长,但以22℃~26℃较为适宜;子实体在10℃~35℃均能形成和生长,适宜温度为24℃~30℃。
2.水分 毛木耳生长发育要求有较高的空气湿度,菌丝生长要求湿度在65%左右,出耳时要求空气相对湿度达90%~95%。
3.光照 毛木耳只要有散射光就能顺利出耳,黑暗环境下不能形成子实体,光线对毛木耳的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有诱导促进作用。
4.空气 毛木耳生长时需要氧气,若氧气不足,子实体就不能形成耳片。栽培时棚内要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才能保证优质高产。
(二)栽培时间
当日平均气温在15℃~26℃条件下,培育出来的木耳产量高,质量好,日平均气温低于时15℃,耳基形成及分化缓慢,日平均气温高于26℃时木耳生长速度较快,但耳片薄,北方地区林下栽培毛木耳的时间多选在4月下旬~11月上旬,生产两批次。
(三)栽培管理
1.菌棒入棚 菌棒的菌丝长满整个袋筒,夜间气温维持在15℃以上即可开口入棚。。进入林地的木耳棒,交叉斜靠于床架的铅丝上,菌棒与地面的夹角以不大于15°为宜,一般每延米摆放35-40个菌棒为宜。开口前利用微喷系统连续大水喷洒地面以增加小拱棚内的湿度。开口时用利刃在每个袋筒上均匀划成两行,每行开4个长约4cm的条形小口,深入料内1~2mm,加上原有接种孔共11个口。开口同时要对原有菌种进行处理,方法是用刀去掉老的菌种块,深度约0.5cm,收集后统一处理。开口后菌棒竖起堆放在一起,以利保温催耳。棚膜夜间放下保温,白天适当打开通风,棚内温度应保持在18~30℃之间,湿度80%左右。湿度过低可向棚内喷雾状水,菌棒上覆盖湿润的编织袋,切忌直接向菌棒上浇水。
2.催耳管理 开口后3~7天伤口处菌丝发白,进而出现白色点状物,并逐渐变成米粒状粉红色的圆珠,随着生长连成一块长成的耳基。耳基正常应为浅红色或白色。耳基形成后可直接向菌棒上每天喷水2~3次,夜间放棚膜保温增湿、白天打起通风,保持相对湿度在85~95%,温度在20~30℃。经过10~15天时间,耳基可长至手指大小,及时将菌棒均匀摆开。此时人工喷洒食用菌专用高效绿霉净1000倍液,全程可有效防止菌棒受杂菌侵染,喷药后棚内控水一天。
3. 生长期管理 毛木耳的生长过程分为耳基、开片、膨大和成熟四个阶段。
(1)耳基生长期:上架初期,耳基由于受堆放时空气、光线的限制,大多呈浅红色,通风不好的呈白色。上架后颜色逐渐加深至棕灰色,且表面密生绒毛,耳基逐渐膨大。这一阶段水分和通风是管理的重点。棚内每天喷水2~3次,相对湿度维持在85~95%,加强通风,每天通风一小时以上,通风的时间要依据天气、木耳长势而定。高温时可通过喷雾给菌棒降温,同时加大通风量,使棚内温度控制在32℃以下,耳基生长正常。
(2)耳基开片期及膨大期:当耳基生长到一定程度(正常温度下3~5天),一部分较大的球体逐渐伸开形成耳状,凹面产生一层粉红色的粉状物,背面密生白色绒毛,水分充足时棕灰色。刚开片时,耳片1~2mm厚,长势强壮,在18~35℃范围内,温度越高,长势越快,颜色由深变浅。此时水分管理应掌握的原则是:当耳片背面绒毛呈白色,耳片边缘稍有卷曲时开始喷水为宜,喷水量的大小和喷水次数要酌情而定,做到“见干见湿”。湿度过大,耳片呈棕黑色,影响内部呼吸,生长缓慢甚至烂耳。水分太小,耳片处于干缩状态,同样影响耳基生长。一般要掌握“晴天多喷、风天勤喷,阴天少喷、雨天不喷”。
毛木耳是喜湿性菌类,又是好气性真菌。当耳片展开时,特别需要加强通风。实践证明,通风良好的木耳耳片肥大,颜色深,产量高,每棒可产3斤以上。反之耳片薄,色淡黄,每棒产量2斤左右,有时会出现畸形。随着木耳生长开始进入高温雨季,湿度大、温度高,棚膜可完全打起,通风降温。只有遇大雨时放棚膜保护菌棒,防止耳片过湿。
(3)成熟期管理:耳片充分伸展,朵形大小基本固定,耳片内面仍存有粉状物,背面有绒毛,没有过大的耳基,此时即可采收。采收原则为采大留小,采收时只需将耳片轻轻扭动即掉,采后除净耳基,如有烂耳现象,须用小刀将耳基挖出,否则会影响下茬耳基的生长。此时期水分和通风管理参照耳基膨大期。
4.采收与采后管理 采收前2~3天要停止喷水,使背毛充分生长,阴天可提前4~5天。当耳片充分展开,边缘开始卷曲,耳基边薄,腹面见白时即可采收。第二茬木耳采收后,菌棒失水失营养,产量显著下降,及时给菌棒补充水分和营养。采用注水器给每个菌棒注水,注水量应达到原来菌棒的重量(4斤左右)为宜,之后3~5天内减少喷水,使菌丝得以恢复。在木耳放叶时每隔5~7天连续喷施2~3次营养素,用手动喷雾器,在无风条件下,均匀喷到耳片上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