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水疱病是由猪水疱病病毒引起,传染源为病猪及没有病的带毒猪,主要通过消化道和伤口传播疾病。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潮湿闷热季节容易发病。这种病的早期症状是:皮肤苍白肿胀,蹄冠的角质与皮肤结合的地方最先见到,水疱明显,充满水疱液,很快破裂,也有可能保持几天。水疱破后形成溃烂面,真皮暴露、颜色鲜红,常环绕蹄冠皮肤与蹄壳之间裂开。严重时蹄壳脱落,有的病变部因感染细菌而化脓溃烂,蹄部疼痛而出现跛行;有的像狗坐着那样或躺着,严重的以膝部爬行;有的病猪在鼻、舌、唇、母猪乳头的周围同时出现水疱。仔猪多数在鼻盘上发生水疱,会造成初生仔猪死亡。
对于猪是否得了水疱病要注意与猪常见水泡性疾病的口蹄疫、猪水疱性疹及水疱性口炎等在临床上区别,对症治疗。这几种病都以口、蹄等部位出现水疱为主要特征,以下介绍这几种病的临床区别和流行特点。
1、口蹄疫病侵害多种动物,主要为偶蹄动物,人也可感染。牛容易感染,其次是猪,再次为绵羊、山羊和骆驼。年龄小的动物容易感染这种病。已经发病和带有口蹄疫病毒的动物是传染源,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及伤口等传染。发病没有季节性,冬春发生较多。猪患该病后1~2天,体温升高至40~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口黏膜出现小水疱或糜烂,蹄冠、蹄叉等部局部发红、微热、敏感,不久形成米粒或蚕豆大水疱,破裂后表面出血、糜烂。若继发感染,严重病猪蹄叶、蹄壳脱落,病腿不能着地,常卧不起;鼻镜、乳房常见烂斑。
2、猪水疱性疹是由一种杯状病毒引起的,病死率很低。症状与口蹄疫、猪水疱病及水泡性口炎极为相似,很难区别,需要实验室诊断鉴别。
3、水泡性口炎由水泡性口炎病毒引起,发病及带口炎病毒动物为传染源,昆虫为传播媒介,通过损伤的皮肤和黏膜直接传播。多种哺乳动物容易感染发病,主要为猪、牛、马及部分野生动物,以夏秋季发病流行为主。病初体温升高,24~48小时后,口腔和蹄部出现水疱病变,不久破裂形成痂块,多发生于舌、唇、鼻端和蹄冠部。口腔或蹄部病变严重时,吃料受影响,食欲不减。蹄部发生溃烂、病灶扩大,蹄壳脱落,露出鲜红色出血面。病约经过2周会转好。
经过专家多年研制,用于猪水疱病紧急治疗和一般预防保健新药已经开始应用。该药是用A型和O型猪水疱病毒弱毒株免疫接种健康青年猪后,抽取血液后分离血清,经加工处理制成,能够有效的治疗和控制猪水疱病的发生。这一新的防治方法有明显地新特点:
1、能迅速增强猪的免疫力,提高猪的抗病力。
2、针对性强、作用快,体内维持时间长,效果显著。
3、不容易产生不良反应。
4、可用于临产前怀孕母猪的紧急预防。
5、可用于新生小猪的紧急预防,来有效防止疾病的感染、发生。
6、使用安全,无毒性、无残留,长期使用不会产生耐药性。
(廊坊市农林科学院畜牧所 王学迁高级农艺师供稿 电话:2273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