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温品种的平菇普遍采用熟料栽培,可以有效减少杂菌污染,提高产量和品质。熟料的营养料主料主要是富含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的棉籽壳、玉米芯、黄豆秸等,辅料为麸皮、玉米面等。
1、基质配方 配方1:棉籽壳92%、过磷酸钙2%、蔗糖1%、石膏粉2%、石灰3%;
配方2:棉籽壳50%、杂木屑30%、麦麸15%、石膏粉2%、石灰3%;
配方3:玉米芯75%、棉籽壳20%、石膏粉2%、石灰粉3%。
配方4:麦草糠81%、麸皮10%、玉米粉4%、钙镁磷肥2%、石膏粉1%、石灰2%;
配方5:棉籽壳52%、麦草糠40%、麸皮5%、钙镁磷肥1%、石灰2%;
配方6:玉米芯80%、麸皮11%、玉米粉4%、钙镁磷肥2%、石膏粉1%、石灰2%。
配方7:棉籽壳80%、玉米面2%、麦麸15%、其它3%;
夏季配料适当增加棉籽壳、碎木屑的比例,保障透气性,可选用配方1、配方2、配方7。
2、培养料配制 将主料棉籽壳、玉米芯等倒入拌料场成堆,把辅料麦麸或玉米粉等从堆尖均匀往下撒开,并把石膏粉、石灰粉均匀撒向四周,撒完这些干料后先拌搅均匀。然后把可溶性的添加物,如蔗糖、过磷酸钙等溶于水中,喷洒入干料中混匀。
加入适量水搅拌均匀,再将摊开的料用锨重新整成料堆,反复搅拌3~4次,最后把拌匀的料堆积防止水分蒸发。灭菌前培养料酸碱度控制在pH值8~9。料水比控制在1∶1.1~1.2,含水量60%~65%。可用手握紧培养料,指缝间有水溢出但不下滴;伸开手指,料在掌中能成团,落地即散,则含水量适宜。
3、装袋、灭菌及接种 塑料袋规格为15×55cm聚乙烯筒袋。装袋、灭菌和接种参照第三章操作。菌种要选用适合当地气温条件的优质菌种,菌龄控制在25~30d。适龄菌种表现为菌种瓶内菌丝浓密,洁白度一致,长势均匀,闻之有平菇香味,按之有弹性,生活力强。
夏季生产选高温型菌种,目前应用于生产的有2016、HP-1、侧5、高平88、亚光一号、西德33、588、九华、191等。
4、发菌培养 此过程在菌棒生产厂完成(详见第三章)。菌袋堆叠按井字形横直交叉。注意菌袋不要堆叠过高,避免最下层会压扁或破袋。
接种后的菌袋,入室前3d为发菌期,菌种块的菌丝正处于恢复和萌发阶段,其菌温一般比室温低1℃~2℃。此时室内温度宜掌握在27℃左右,若气温低于20℃,采用薄膜覆盖菌袋,使堆温提高,满足菌丝萌发的需求。
接种后4~8d,接种处四周出现白色绒毛状菌丝时,说明已定植发育;此后生长迅速,室内温度调节在25℃左右。当菌丝培养10d后,菌丝已处于旺盛生长状态,该阶段温度宜在23℃~24℃,要特别注意防止高温。及时调整堆形,疏袋散热,抑制堆温,降低菌温。菌袋培育期,结合调节温度通风换气,气温高时选择早晨或夜间通风;气温低时中午前后通风;袋堆大而密时多通风;菌温高时勤通风。除了打开所有门窗,使空气对流外,在高温期可采用电风扇排风,加大空气流量,降低温度。
菌袋培养阶段,培养室宜干不宜湿。在菌袋培育期间不论何种情况都不可喷水。菌袋培养忌光宜暗,门窗应挂草帘遮光,但要注意通风透气。
菌袋在室内培养期间要翻堆2~3次,第1次在接种后6~7d,以后每隔7~10d翻堆1次。翻堆时做到上下、里外相互对调。使菌袋均匀地接触光线、空气和温度。翻堆时要轻拿轻放,注意保护好接种口。翻堆时认真检查杂菌,料面上出现斑点、块状物,以及红、绿、黄、黑等颜色,都属于杂菌污染。初期可注射氨水、酒精、福尔马林溶液等灭菌。如果斑点遍布,则要破袋取料,拌4%石灰溶液,闷堆一夜,摊开晒干,重新配料,装袋灭菌,重新接种培养。
5、出菇管理 接种后经过20~30d的培养,当菌丝长满整个培养料,即为成品菌棒,可以入林进行出菇管理。
春末夏初的高温季节,5月1日前后,将发好菌的熟料菌棒移放林中,培养出菇。经灭菌后的熟料菌棒可以选用立式中型棚叠放栽培,培养出菇。摆放方式同生料栽培。出菇期重点把握好以下三点:
(1)拉大温差。平菇属变温结实,在保证温度22℃~26℃,相对湿度85%~95%的情况下,加大温差有利于出菇。早晚气温低时加大通风量,降低温度,拉大昼夜温差,气温达到20℃以上时,采用加强通风和进行喷水降温的方法,刺激出菇。
(2)水分管理。当菌丝布满料面6~7d,并露出菇蕾后,夜间采取地面浇水,棚间喷雾,加减通风量,调节适宜平菇生长的温湿度和温差。当菌棒内有菇蕾原基产生时,将菌棒扎口松开,菌棒袋向外翻卷,露出菌面即可。当菇蕾分化出菌盖和菌柄时,喷水要少喷、细喷和勤喷,并呈雾状。每潮菇后,清理死菇、病菇和烂菇。出第2潮菇后,出现小菇蕾时,喷营养液50g(味精5g、维生素B10g、尿素15g,溶于20kg水中)。每潮菇喷2~3次(喷在料面),即补充营养又诱导新菇形成。在采收1、2潮菇后,菌袋内水分低于60%时,需要给菌袋补水,可直接向袋内注水或用水浸泡,浸泡时用铁丝在菌袋上扎3~4个孔,使水易于浸入菌袋。
(3)通风换气。多在早、晚进行,低温时1次/d,中午喷水后进行;气温高时,2~3次/d,每次20~30min,要避免让风直接吹到菇体上,使菇体失水而边缘外翻。
(4)增强光照。增加散射光,诱导早出菇、多出菇。以棚内有“三分阳七分阴”的光照为宜,不能有直射光,以免晒死菇体。
6、采收和采后管理 在适宜条件下,从子实体原基长成菇体大约1周,当菌盖充分展开,菌盖边缘出现波状时(菇体发育成熟度80%)及时采收。采收方法同生料栽培。同样,采菇后清理料面,剔除死菇、菇根及杂物等,保温保湿,让菌丝充分恢复,头潮菇采后停水2d,喷水1次,经7~10d,有菇蕾出现时,再按出菇要求管理。每潮菇采收后,应清除料面老化的菌丝,检查其培养料的湿度。一般出菇后水分减少,当料中含水量少于40%且不能出菇时,应将栽培袋浸入水中8~12h,使其含水量达60%~70%,捞出栽培袋,再次堆放后按发菌管理,使菌丝恢复生长,累积营养,经6~8d后进行催菇,促其出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