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适宜收获期:大豆适宜收获时期是在黄熟期后至完熟期之间,此时大豆叶片脱落80%以上,豆荚和籽粒均呈现出原有品种的色泽,籽粒含水率下降到15—25%,茎秆含水率为45—55%,豆粒归圆,植株变成黄褐色,茎和荚变成黄色,用手摇动植株会发出清脆响声。大豆收获作业应该选择早、晚露水消退时间段进行,避免产生“泥花脸”;应避开中午高温时段,减少收获炸荚损失。玉米适宜收获期在完熟期,此时玉米植株的中、下部叶片变黄,基部叶片干枯,果穗变黄,苞叶干枯呈黄白色而松散,籽粒脱水变硬乳线消失,微干缩凹陷,籽粒基部(胚下端)出现黑帽层,并呈现出品种固有的色泽。采用果穗收获,玉米籽粒含水率一般为25%—35%;采用籽粒直收方式,玉米籽粒含水率一般为15%—25%。
(2)收获方式:规模化种植采用联合收获机分别进行大豆和玉米机械化收获。
(3)机收模式:按照大豆、玉米成熟期先后有大豆玉米同时收获、玉米先收和大豆先收三种模式。三种模式收获时都需要先收地头开道,利于机具转行收获,缩短机具空载作业时间。
大豆玉米同时收获模式:该模式适于一年两熟夏播区,大豆玉米成熟期一致或者大豆先成熟的地块。采用当地生产上常用的大豆和玉米收获机,轮式和履带式均可。作业时,大豆收获机和玉米收获机前后布局,一前一后同时收获玉米和大豆,两机前后跟随依次作业,一台收获机收完一趟一种作物,另一台收获机收另一种作物时一侧是空白地,对机具宽度适应性较好。可根据大豆种植幅宽和玉米行数选用幅宽匹配的机型,也可选用常规收获机减幅作业。
玉米先收模式:该模式适用于玉米先于大豆成熟的地块。作业时,先选用适宜的玉米收获机进行玉米收获作业,再选用当地常规大豆收获机进行大豆收获作业。玉米收获机机型应根据玉米带的行数、行距和相邻两大豆带之间的宽度选择,轮式和履带式均可,应做到不碾压或损伤大豆植株,以免造成炸荚、增加损失。玉米收获机轮胎(履带)外沿与大豆带距离一般应大于15厘米。对于4:4和6:4模式选择当地常规4行玉米收获机即可,可以选择直收果穗、籽粒直收或者茎穗兼收玉米收获机进行收获。对于4:2模式选择外宽小于大豆带间距离10—20厘米的2行玉米收获机收获或单行玉米收获机收获果穗。玉米收获后,适宜的时候再用当地常用的大豆收获机或谷物联合收获机收获大豆,要求收割机割幅大于大豆幅宽。
大豆先收模式:该模式适用于大豆先于玉米成熟的地块。作业时,先选用适宜幅宽的大豆收获机进行大豆收获作业,再选用适宜的玉米收获机进行玉米收获作业。大豆收获机机型应根据大豆带宽和相邻两玉米带之间的带宽选择,轮式和履带式均可,应做到不漏收大豆、不碾压或夹带玉米植株。大豆收获机割幅不小于大豆带宽,整机外廓宽度应小于相邻两玉米带带宽20厘米(两侧各10厘米)以上。以大豆玉米带间距70厘米、大豆行距30厘米为例,4:2模式应选择幅宽大于1.3米、整机宽度<2.1米的大豆收获机。大豆收获机宜装配浮式仿形割台,幅宽2米以上大豆收获机宜装配专用挠性割台,割台离地高度小于5厘米,实现贴地收获作业,使低节位豆荚进入割台,降低收获损失率。大豆收获后,玉米用当地常规玉米收获机收获,收获机行数不低于种植行数。山地丘陵小地块,可以先用单行收获机或人工收获果穗,再人工或用割晒机收割大豆;或者先人工收割大豆,再收玉米。运回场院晾晒后再用脱粒机脱粒完成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