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小麦主要病害的防治 - 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欢迎访问廊坊市农林科学院官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农时技术
  • 华北地区小麦主要病害的防治

    64625 阅读 2012-12-14 发布时间

     

        作物病害是严重威胁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灾害发生时,可以造成农作物减产和品质变劣。小麦的病害种类繁多,发生极为普遍。了解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在小麦乃至整个农业优质高产栽培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麦整个生长过程,各器官均可遭受病原物的侵害。据统计,每年小麦因生长期病害而造成的损失约占总产量的20%。小麦病害种类近40种,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华北地区小麦常发的条锈病、白粉病及病毒病的防治情况:
        1、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流行性病害,在国内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大。
        (1)发病规律。播种越早条锈病发病就越早、越重。秋苗发病初期一般在早播麦播种后1个月左右,就能出现零星病叶。温、湿度适合时,半个月内就能形成直径约33厘米的发病中心。在华北、西北大部分地区,病菌主要以潜伏菌丝状态在未冻死的麦叶中越冬。
        (2)症状。小麦条锈病病斑成行,主要发生在小麦的叶片上,严重时也在叶鞘、茎秆、穗部、颖壳及芒上发生。
        (3)防治。①适当晚播,可减轻秋苗条锈病发生。②清除自生麦苗。③施用腐熟有机肥,增施P、K肥,N、P、K搭配要合理,增强小麦抗病力。速效N不宜过多、过迟,防止小麦贪青晚熟,加重受害。④合理灌溉。土壤湿度大或雨后,注意开沟排水。后期发病重的需适当灌水,减少产量损失。⑤加强中耕锄草。⑥可用三唑酮(粉锈宁)、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2、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中国该病是最主要的小麦病害之一。
        (1)发病规律。该病发生的适温是15~20℃,最低为12℃。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施氮过多,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管理不当、水肥不足、土地干旱、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也易引发该病;密度大发病重。
        (2)症状。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发病时,叶面出现1~2毫米 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点。
        (3)防治。①种植抗病品种,并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力合理密植。②施用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P、K肥。③适时浇水,使寄主增强抗病力。④冬小麦秋播前要及时清除掉自生麦。⑤可用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
        3、小麦病毒病
        小麦病毒病有黄矮病、丛矮病、土传花叶病、黄花叶病、梭条花叶病和条文花叶病。小麦丛矮病是西北和华北一种常发性病害。产量损失程度与发病的早晚有关,感病越早损失越大。
        (1)发病规律。灰飞虱1~2龄若虫易得毒,成虫传毒能力最强,可终身带毒。病毒随带毒若虫体内越冬。冬麦区秋季,灰飞虱从带病毒的越夏寄主上大量迁飞至麦田为害,造成早播秋苗发病。带毒若虫在杂草根际或土缝中越冬,是翌年毒源。小麦、大麦等是病毒主要越冬寄主。套作麦田有利灰飞虱迁飞繁殖,发病重;冬麦早播病重;邻近草坡、杂草丛生麦田病重;夏、秋多雨和冬暖春寒年份发病重。
        (2)症状。染病植株上部叶片有黄绿相间条纹,分蘖增多,植株矮缩,呈丛矮状。冬小麦20天即可显症。最初症状是心叶有黄白色相间断续的虚线条,后发展为不均匀黄绿条纹,分蘖明显增多。冬前染病株大部分不能越冬而死亡。轻病株返青后分蘖继续增多,生长细弱,叶部仍有黄绿相间条纹,病株矮化,一般不能拔节和抽穗。冬前未显症和早春感病的植株在返青期和拔节期陆续显症,心叶有条纹,与冬前显症病株比,叶色较浓绿,茎杆稍粗壮,拔节后染病植株只有上部叶片显条纹,能抽穗的籽粒瘦。
        (3)防治。①清除杂草,消灭毒源。②合理安排套作,避免与禾本科植物套作。③精耕细作,消灭灰飞虱生存环境,以压低毒源和虫源。④麦田灌冬水保苗,减少灰飞虱越冬。⑤小麦返青期早施肥水,提高成穗率,可减轻病害或减少损失。
    (廊坊市农林科学院农科所 田迎春农艺师供稿电话:2273008)
    主办单位: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地址:廊坊市广阳道285号农林科技大厦     电话:0316-2189909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21151号-1     公安备案:冀公网安备 13100302000548号
    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廊坊农科院公众号
    扫码关注廊坊农科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