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栽培白灵菇技术 - 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欢迎访问廊坊市农林科学院官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农时技术
  • 林下栽培白灵菇技术

    35883 阅读 2013-05-30 发布时间

     

    一、栽培时间
    一般为7-8月份接种栽培袋,10-11月份进行出菇栽培
    二、栽培管理
    1、栽培种配方
    (1)、棉籽壳78%,麸皮20%,石膏1%,蔗糖1%;
    (2)、玉米芯60%,棉籽壳20%,麸皮18%,石膏1%,蔗糖1%;
    (3)、木屑77%,麸皮17%,玉米粉3%,蔗糖1.5%,石灰1.5%;
    (4)、棉子壳38%,木屑37%,麸皮20%,玉米粉2%,蔗糖1.5%,石灰1.5%。
    选择上述配方之一,加水拌匀后,建成高1-1.2m、上宽0.5m、下宽1.2-1.5m、长度不限的堆进行发酵。打孔通气,孔径5cm、孔距30-50cm,以利好氧发酵。当料温升到70℃后维持24小时进行翻堆,然后继续建堆发酵,经过3-4次翻堆、约7-10天的发酵,当料呈棕褐色、腐熟均匀、松软而有弹性、无酸臭味时发酵结束。然后散堆降温,调节含水量至60%-65%,即可装袋。
    2、接种栽培袋
    栽培袋可采用17cm×33cm的聚丙烯或聚乙烯塑料袋,每袋约装0.6kg左右的干料。灭菌,在高压126℃下维持70-90分钟,或在常压100℃下维持12-16小时。灭菌后温度降至30℃以下时,在接种箱或接种帐中按常规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接种,接种量为3%-5%。
    3、发菌管理
    移入培养室培育菌丝,培养室的温度22-25℃,空气相对湿度70%左右,避光,每天进行通风换气。菌丝生长半月后,需用针在菌丝体处扎眼,增加氧气。每隔10天翻堆检查1次,若有点状杂菌,可用甲醛、酒精或煤油处理,严重时拿出室外集中处理。35-40天菌丝可以满袋,此时菌袋松软、菌丝稀疏。
    菌丝满袋后,移入林内进行后熟管理,采取喷雾的方法使小拱棚内的空气相对湿度增至70%-75%,温度20-24℃,经常通风,以散射光为主,后熟培养期严禁光线直射。经30-40天的后熟,菌丝发育浓白,形成菌被,菌袋坚硬且有弹性,养分积累的更多,个别菌袋开始出现白色米粒状原基。此阶段温度过高,易烂袋或菌皮过厚;温度过低,造成后熟时间延长,出菇延后。
    4、出菇管理
    先解开袋口,用消毒后的小钩刮去老菌块和轻轻搔去菌袋中央表面菌皮,露出里面的培养料,大小约直径3cm左右。搔菌后,抖动袋口的塑料膜,使袋口处的膜与栽培料之间的空隙适当加大,用绳扎起,不必扎紧。18-20℃培养3-5天,搔菌处会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然后白天盖膜温度15-18℃,晚上揭膜温度降至5℃以上,并给以少量散射光,在10-12℃温差刺激下,连续10-15天即可形成菇蕾。
    菇蕾形成后,增加通风量,维持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在90%左右,菇蕾达玉米粒大小时解袋口,到花生豆大小时放口,同时进行疏蕾。长至乒乓球大小时进行挽口或去掉多余的袋膜,以防影响子实体的生长。棚内温度10-18℃,向棚内喷雾状水,相对湿度提高至95%,注意不要将水直接喷到子实体上。
    三、采收与收后管理
    1、采收
    从幼菇形成到成熟约需10-15天,白灵菇成熟时,菌褶分化完全,菌盖由内卷逐渐平展,边缘变薄,菇体开始变黄,菇体长约8-12cm,此时应及时采收。
    2、采后管理
    采收一茬菇后停止喷水,清理袋口和周围的残余物,让菌丝恢复生长,积累营养,1周后再进行喷水管理,保持湿度,控制温度,15天后可出第二潮菇。
    主办单位: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地址:廊坊市广阳道285号农林科技大厦     电话:0316-2189909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21151号-1     公安备案:冀公网安备 13100302000548号
    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廊坊农科院公众号
    扫码关注廊坊农科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