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们的栽培习惯和对高效益的追求,导致番茄产区连年种植,轮作难以实施,根结线虫等土传病害的发生日趋严重,造成产量下降20%-30%,严重时可减产50%,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番茄的生产。解决土传病害的最好方法就是嫁接生产。
1、砧木选择
好的砧木品种是提高嫁接质量与效果的重要基础。
砧木选择原则:根系发达、生长势强、嫁接亲合力好,共生亲合力强,抗逆、丰产的品种。若越冬茬、冬春一大茬及早春茬生产选用科砧1号;若越夏、夏秋茬和秋延后茬栽培番茄就选用科砧2号。“科砧1号”;“科砧2号”是由廊坊市农科院2010年育成的经省级专家鉴定的F1代杂交种。
科砧2号是耐高温,高抗南方根结线虫,兼抗番茄病毒病。嫁接亲合力好,共生亲合力强,适宜与各地主栽的栽培品种嫁接。用科砧2号做砧木进行嫁接生产,全生育期不再需要使用农药即可彻底防治根结线虫,而且能增产25%以上,适合生产使用。
2、接穗的选择
选择高产、优质,适应性强,抗病性强,符合当地市场的需求的番茄品种。因为科砧系列砧木适应性广,当地种植什么品种就用什么品种作接穗就可以。
3、播种时注意事项:一般砧木比接穗早播3~5天,冬季育苗砧木比接穗早播5~7天,如果不能错期播种也可同期播种。
4、嫁接
4.1适时嫁接
苗子的要求:砧木植株真叶6~7片、株高15 cm以上、茎粗0.4~0.6 cm,接穗健壮植株真叶5~6片、茎粗0.3~0.5 cm时为最适嫁接期。因为番茄在3~5叶期进行花芽分化,至第5片叶完全展开时第2穗果的花芽分化就基本结束了。因此,我们必须等它第2穗果花芽分化完成后在进行嫁接,否则会影响前两穗果的产量。
4.2嫁接前的准备
苗子管理:嫁接前2天,对接穗不浇水。嫁接前一天,将砧木苗浇透水。
小拱棚的搭建:根据育苗盘的多少,搭建用塑料薄膜覆盖的小拱棚,小拱棚的四周起垄,垄高8~10 cm。
4.3嫁接方法
主要有斜切、靠接、劈接及套管接等方法,经我们实验证明劈接法是最简单可行、成活率也是最高的,嫁接成活率达到98%以上。
劈接法:首先削切砧木,可以一次性把整盘砧木的头全部切掉。削切时,保留基部2片真叶,在第三片真叶基部用刀片横切一刀,去除上部生长点及嫩梢,再由茎中间纵向劈开,纵切深度1~1.5cm。然后选取茎粗与砧木茎粗接近的番茄植株做接穗进行削切,接穗要拔一棵削一棵。削切时保留上部2叶1心,在第3片叶基部横切一刀,去除下部的胚轴及根部,接穗茎下端两面各削一刀将茎削成一个厚度约0.3cm,与砧木切口互补的楔形,随即将接穗插入砧木中,然后用嫁接荚(夹子的夹口方向与切口方向平行)进行固定。接口紧密度对嫁接成活与否起着关键性作用。
每盘幼苗嫁接完后,应尽快移栽到小拱棚中。全部嫁接完后,向育苗盘的底部浇水,待水充足后,将小拱棚的四周用土压实。
5、 嫁接后的管理
嫁接后管理分:闭光管理阶段、通风见光阶段、通风排湿阶段及正常管理阶段。
5.1闭光管理阶段:嫁接后前3天管理主要是闭光管理,嫁接苗全天不见直射光,若光照强刚在小拱棚上覆盖遮阳网或报纸使小拱棚内不见直射光。此时小拱棚内的相对湿度保持在95%以上、温度控制在25~30℃。
5.2通风见光阶段:嫁接后4~6天幼苗心叶不再萎蔫或有新叶长出时,温度要适当降低,白天温度控制在24~26℃,夜间温度控制在15~18℃,空气湿度保持在80%左右。同时,适度通风、降温,并逐步增加光照,若发现苗子见光后萎蔫,要用遮阳网进行回遮阴。待光照强时,嫁接苗也不萎蔫时,便不再使用遮阳网。
5.3通风排湿阶段:嫁接后6~10天,为防止苗子长期处于高湿环境中会造成的烂苗或其它病害,每天要进行通风排湿,通风量由小渐大,以通风后嫁接苗不萎蔫为度。若通风后,发现嫁接苗出现萎蔫情况,则赶紧将风口关小。同时,必须注意嫁接接口处不能浸入水滴,否则,嫁接苗会因水分的浸染而接口感染,影响其成活。
5.4正常管理阶段:10天后嫁接苗开始生长,去掉小拱棚转入正常管理阶段,及时抹除砧木上萌发的枝蘖。这时要注意温度不要忽高忽低,白天温度控制在25℃左右,夜间温度15℃左右.此时预防苗期病害的发生。如果技术成熟,这时就可以定植了,如果技术不成熟,定植前5~7天要加强通风,降低温度进行炼苗,使苗子敦实健壮,以适应定植后的田间环境,当嫁接苗6~7片真叶时进行定植。定植前可以去掉嫁接夹。但为了定植后容易成活,一般是在定植后一周待缓苗完成后再去掉嫁接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