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病又叫花生早斑病,从开花期到盛果期均有发生。以叶片受害为主,病斑初为退绿小点,后扩展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小斑,叶片正面暗褐色,背面颜色变浅,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大多在叶片正面产生灰色霉状物。严重时危害叶柄和茎杆,病斑凹陷,常使叶片大量脱落,影响光合作用,造成减产,与发生在花生生育后期的黑斑病共称为叶斑病。
传播方式:1.病原菌于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借风雨传播,菌丝体通过伤口直接深入细胞间隙和细胞内吸取营养。病菌生育温度范围为10~33℃,最适25~28℃。2.土壤黏重,偏酸,氮肥过多,肥力不足,种植密度大,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地下害虫、线虫多,地势低洼、潮湿,重茬连作易发该病。
防治方法:1.选用花39、68-4、8130、鲁花11号、鲁花13号、鲁花9号、群育101、P12、花17等较抗病的品种。2.药剂拌种,打药防治要适当提前。该病存在潜伏期,新、状苗抗性较强。自始花起根据病情每10~15天喷1次药,连续喷2~4次,每次每亩喷药液50~75升,能达到预防和控制病害发展的效果。常用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5%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80%代森锰锌4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波尔多液200倍液(硫酸铜:生石灰:水为1∶2∶200)。3.清除病残体:收花生时,尽可能将病残体或落叶收集起来,作牲畜粗饲料。播种前及时处理堆放的花生秧垛,以消灭病害初次侵染源。4.轮作换茬:花生叶斑病的寄主单一,只侵染花生,因此与甘薯、小麦作物隔年轮作或与水稻进行水旱轮作,都有很好的预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