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抗病砧木新品种‘科砧3号’及配套嫁接栽培技术 - 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欢迎访问廊坊市农林科学院官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农时技术
  • 番茄抗病砧木新品种‘科砧3号’及配套嫁接栽培技术

    87436 阅读 2013-08-30 发布时间

     

    番茄砧木新品种‘科砧3号’,是廊坊市农林科学院选育的番茄砧木新品种,2013年7月16日通过河北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组织和廊坊市科技局主持的专家鉴定,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该品种,具有高抗南方根结线虫病兼高抗枯萎病的特性,与我国当前生产中栽培的番茄品种嫁接,亲和力强、共生性好,可有效防治根结线虫病和枯萎病等2种主要病害。菜农在番茄全生育期不用防治根结线虫病和枯萎病的农药,可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优质安全产品,实现丰产高效的目标。因此,是当今我国绿色食品蔬菜生产的关键支撑技术,应大力推广应用。
    ‘科砧3号’番茄砧木新品种,是针对我国北方日光温室冬春茬番茄根结线虫病和枯萎病危害日趋严重,其他方法防治难、效果差、易产生次生污染的难题,开展研究后历经十年选育的优良新品种。选育过程中,广泛搜集的国内外番茄种质资源,进行苗期浸根及田间灌根双重接种,采用多代自交方法筛选出了对枯萎病免疫的自交系;并在南方根结线虫危害严重的地块中实地种植,经多代自交和定向筛选,培育出对南方根结线虫免疫的自交系。利用自行筛选的抗病自交系配制杂交组合,从中筛选出高抗南方根结线虫病且高抗枯萎病的杂交一代番茄砧木,专家鉴定后定名为‘科砧3号’。
    经生产试验和多点示范,‘科砧3号’番茄砧木与生产上主栽番茄品种嫁接后,嫁接株高抗南方根结线虫病和枯萎病,田间病情指数分别为0和0.8,适宜用于冬春茬番茄生产。
    在新品种选育的同时,课题组研究出与‘科砧3号’砧木品种配套的高产栽培关键技术,通过生产示范,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示范显著,平均增产20%。
    ‘科砧3号’嫁接主要关键技术,包括:
    1、适期播种育苗:‘科砧3号’番茄砧木应比接穗品种种子提早2~3天播种。生产中,可采用50或72孔穴盘播种育苗,采用草碳:蛭石为3:1(体积比)的营养土作基质。也可采用营养钵育苗。一般用干籽直播的方法,将种子点播在穴盘孔穴内或营养钵中。地床播种,密度以700粒/㎡苗床为宜。播种密度过大,幼苗长势较弱,不利于嫁接及成活。
    2、采用劈接法嫁接:当砧木植株真叶4~5片、株高15厘米以上、茎粗0.4~0.5厘米,接穗健壮植株真叶3~4片、茎粗0.3~0.5厘米时嫁接。嫁接时,砧木植株保留基部2片真叶,去除上部生长点及嫩梢,然后在茎中央由茎中间向下劈开,切口长1.0~1.5厘米,选取茎粗与砧木茎粗接近的番茄植株做接穗,保留生长点及其以下的2~3片真叶,用刀片将接穗削成与砧木切口互补的楔形,迅速插入砧木中,对齐后用嫁接夹固定。
    3、嫁接株培养:幼苗嫁接后,应尽快移栽并放置在覆盖塑料膜的小拱棚内保湿,力争在嫁接株萎蔫前移入小拱棚中。小拱棚需设置在通风条件好、遮阴便利、防风防雨的地方。
    4、湿度、温度和光照管理:嫁接株移栽后的3天内,保证嫁接株床的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以上、温度控制在25~30℃,采取遮荫措施使小拱棚内不见直射光;3天后,适度通风、降温,并逐步增加光照;嫁接后4~7天逐渐增加直射光,以秧苗不打蔫为标准,逐渐撤除覆盖物过渡到正常的塑料棚生产环境下。
    5、定植时间:嫁接8~10天后即可定植,定植时嫁接切口不能埋入土壤中,一般掌握在嫁接切口距地表10厘米以上为宜。
    6、定植密度,与自根番茄相同。
    7、管理措施,与自根番茄相同

         8、播种育苗的时间,应比自根番茄提早5~7天。

    主办单位: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地址:廊坊市广阳道285号农林科技大厦     电话:0316-2189909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21151号-1     公安备案:冀公网安备 13100302000548号
    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廊坊农科院公众号
    扫码关注廊坊农科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