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养殖业的发展,我国现阶段成规模的肉鸡养殖场逐渐增多,如何养好肉鸡已成为业内人士共同关注的热点。本人饲养肉鸡多年,从中体会到:温度是肉鸡正常生长发育的首要条件,它在肉鸡饲养管理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温度直接影响鸡群的发育、饲料利用率、发病率等,比如在育雏期、免疫前后、不同季节,鸡舍内的温度都需要特殊管理。肉鸡饲养给温的总体原则是:前期高,后期低;弱雏高,强雏低;小群高,大群低;阴雨天高,晴天低;夜间高,白天低。温度的变化,应根据日龄增长与气温情况逐步平稳进行,绝不可忽高忽低变化无常。饲养肉鸡的温度控制实际操作如下,供广大肉鸡养殖户参考。
一、温度控制标准:
(一)、按日大小温度控制:
1—2日龄34—35℃,3—7日龄32—34℃,8—14日龄30—32℃,15—21日龄27—30℃,22—28日龄24—27℃,29—35日龄21—24℃,35日龄至出栏维持在21℃左右。
(二)、按鸡的实际状况进行温度控制,一种控温措施是将育雏室温度升至34℃,一般称为低温育雏;另一种是控温措施是将育雏室温度升至36℃,这种习惯上称为高温育雏。这两种控温措施是根据鸡群状态来具体控制温度,一般以鸡群分布均匀为主要参照点。温度是否合适,除观察温度计外,还可以通过观察鸡群的活动来判断。当温度正常时,肉鸡表现为活泼,分布均匀,食欲良好,饮水适当,睡眠时不挤堆,安静,听不到尖叫声。当温度过高时,鸡不好动,远离热源,张口喘气,采食量减少,饮水量增加,往往出现拉稀现象,长期偏高则生长发育缓慢,羽毛缺乏光泽。当温度过低时,肉鸡主动靠近热源,发出连续不断的尖叫,夜间睡眠时不安静,易挤堆甚至出现压死或憋死现象。出现这种情况,应及时提升育雏室温度,使鸡感觉舒适。
二、阶段性饲养管理中的温度控制
阶段性饲养管理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7日龄,8-25日龄,26日龄-出栏。
(一)、1-7日龄为育雏期,主要以保温为主。这一阶段的鸡主要是完善内脏机能以增加免疫力。鸡群在育雏阶段不能出现由于温度过低导致扎堆现象,这样会使鸡只因为受到挤压导致死亡,鸡群卵黄吸收率差、免疫力低等;不能出现温度过高现象,这样会增加鸡的饮水量导致鸡腹泻降低饲料的利用率,也使鸡张口呼吸容易导致缺氧,使鸡群的卵黄吸收率差,抗应激能力差,免疫力低等;也不能出现温度骤升骤降现象,这样会使鸡只发生肠炎、感冒、大肠杆菌、支原体等疾病。
(二)、8-25日龄,这一阶段在保证温度的同时要加强通风。此阶段通风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温度的控制,尤其是开放性鸡舍。给鸡舍通风前应先将温度升高1-2℃,而且在通风的同时加强升温设备的管理来确保温度不下降。这一时期主要防止鸡的猝死,方法主要是限制饲料的喂量,因此通风时要避免温度急速下降以保持温度的平衡,从而减少能量的损耗,也防止呼吸道和肠道疾病的发生。
(三)、26日龄至出栏,这一阶段以通风为主,保温为辅。此阶段在温度上要求并不是很高,但也要控制平衡,防止温度忽高忽低,从而使料肉比升高,生长速度下降影响出栏,使得效益下滑。
三、季节性饲养管理中的温度控制
季节性变化主要对开放型鸡舍影响较大,根据季节不同受到的影响程度也不同。一般3-5月、9-11月鸡舍的温度比较好控制,6、7、8几个月要严格控制温度以防中暑,较理想的降温设施是风机和水帘。中大鸡生长阶段,尽量使温度控制在28℃以下。每年的10月到2月,北方地区天气较寒冷,这季节养鸡要全程使用温控设备,以保证鸡群生长所需正常温度,防止采食量增加影响料肉比。
四、防疫与消毒前后的温度控制
一般在防疫与消毒前都将鸡舍内的温度升高1-2℃,以防止二次应激,减少疾病的发生。
总之,在现代化肉鸡饲养过程中,养殖成功与否,控制好温度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温度控制会越来越规范,越来越标准,一些控温设备也越来越先进。通过多年的养殖经验,把温度控制好,是肉鸡饲养取得成功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