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茎线虫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 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欢迎访问廊坊市农林科学院官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农时技术
  • 甘薯茎线虫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60217 阅读 2013-12-27 发布时间

     

    甘薯茎线虫病,俗称糠梆子、糠心病、空梆子等,是甘薯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为国内检疫对象,该病不仅在大田生长期直接为害薯块,造成减产,而且在贮藏期间病情持续发展,使整个薯块糠心,不堪食用甚至造成烂窖。一般减产20~40%,重的减产50%以上。除为害甘薯外,还可为害豆类、花生、马铃薯、荞麦、蓖麻、小旋花、马齿苋、黄蒿等多种作物和杂草。
    一、甘薯茎线虫病的发生及危害
    甘薯茎线虫病的发生和流行与品种、茬口、土质、气象密切相关,温度27℃左右,土壤含水量在10%以下时易诱发此病,甘薯茎线虫在2℃时即开始活动,7℃以上能产卵和孵化生长,发育适温25~30℃。 茎线虫耐低温而不耐高温,田间越冬,薯块中线虫死亡率仅达10%。35℃以上即停止活动,薯苗中茎线虫在48~49℃温水中处理10分钟,死亡率达98%。
    其发病规律为:春薯重于夏薯,连作重于轮作,旱薄地重于肥水地,阴坡重于阳坡,丘陵旱地和沙质壤土发病最严重。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大。甘薯茎线虫病可以通过水流、土壤、农具、粪肥、病残体和种薯种苗进行传播,种薯和种苗是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
    甘薯茎线虫病在甘薯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主要危害薯块,其次是危害薯蔓和薯苗。育苗期,发病轻的不易与健苗区别,发病重的出苗少,矮黄,主要是基部白色部分受害,初期症状不明显,后渐变为青灰色斑驳,剖视茎基部,内有褐色空隙,髓部变褐色干腐,剪断后不流白浆或很少流白浆。大田生长前期秧蔓生长无明显病状,中后期在秧蔓近地面以上主蔓基部出现褐色裂隙,髓部由白色干腐变为褐色干腐,呈糠心状,重病株糠心达秧蔓顶端,叶片由基部向端部逐渐发黄,生长迟缓,甚至枯死。
    薯块因感染源的不同,症状也有不同。一种为糠心型:为秧苗带病感染,薯块内部为白色粉末空隙,组织失水干腐,腐烂组织扩展至整个薯块内部,而成糠心,所以叫做糠梆子。另一种症状为糠皮型:为土壤传染。线虫直接用吻针刺破外表皮侵入薯块,由四周向内,由下向上为害。表现为皮层龟裂,皮下组织变褐发软,呈褐、白相间粉末状干腐,整个薯块表皮青灰色至暗紫色。发病严重时,薯块呈现内部糠心、外部糠皮的混合型症状。
    二、甘薯茎线虫病的综合防治
    1、种植抗病品种,是比较经济有效而又简单可行的方法,生产上种植的济薯10号,鲁薯3号、青农2号、苏薯8号、郑红11、鲁薯7号等品种对甘薯茎线虫病都有较强的抗病性,可因地制宜的选用。
    2、建立无病留种地,培育无病壮苗应选三年以上未种甘薯的地块作无病留种地,从春薯地剪取无病秧蔓扦插作无病留种地秧苗。育苗时,种薯应严格挑选剔除糠心和薯皮污紫色的带病薯块,采用温汤浸种和药剂浸种处理,秧苗移栽前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倍液,浸根部白色部分10分钟,再移栽到大田,防效可达80%。
    3、药剂防治,重病区用甲基异硫磷或辛硫磷2000~2500倍液在栽甘薯时每穴浇0.5kg;或用涕灭威或茎线灵颗粒剂每667m21~1.5kg栽时穴施,施后浇水;在轻病区用甲基异硫磷或辛硫磷150~200倍液在栽前浸苗基部30分钟,防治效果较为理想。
    4、实行轮作,重病地应实行4~5年轮作。以玉米、小麦、高粱、谷子、棉花等作物轮作,效果良好。
    5、清除病残,减少菌源,每年育苗、栽插和收获时,清除病薯块、病苗和病株残体,集中晒干烧掉或煮熟做饲料。病薯皮、洗薯水、病地土、病苗床土都不要做沤粪材料,若要做肥料需经50℃以上高温发酵。
    6、加强检疫实行严格的检疫制度,严禁从病区调运种薯、种苗,防止疫区扩大。
     
    主办单位: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地址:廊坊市广阳道285号农林科技大厦     电话:0316-2189909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21151号-1     公安备案:冀公网安备 13100302000548号
    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廊坊农科院公众号
    扫码关注廊坊农科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