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食心虫属昆虫纲鳞翅目小卷蛾科。俗称大豆蛀荚虫、小红虫。是为害大豆的重要害虫之一。花期过后到结荚期是防治大豆食心虫的最佳时期。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和湖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地,以东北3省、河北、山东受害较重。
大豆食心虫为害特征较单一,主要为害大豆,也取食野生大豆和苦参。以幼虫蛀入豆荚咬食豆粒。每年发生1代,在中国北部发生偏早,南部偏晚,以幼虫在地下结茧越冬。翌年7月中、下旬向土表移动化蛹,7月下旬至8月初为化蛹盛期,蛹期对环境抵抗力弱。8月上、中旬为羽化盛期。豆田成虫出现期为 7月末到9月初。成虫于下午3时后在豆田活动,有成团飞翔现象。雌蛾喜产卵在有毛豆荚上,散产。幼虫孵化后多从豆荚边缘合缝处蛀入。 8月下旬为入荚盛期。 9月中、下旬脱荚入土越冬。冬季低温越冬死亡率增大。成虫及其产卵适温为20~25℃,相对湿度为90%。在适温条件下,如化蛹期雨量较多,土壤湿度较大,有利于化蛹和成虫出土。土壤含水量低于5%时成虫不能羽化。
农业防治:选种抗虫品种。品种与大豆食心虫为害关系密切,要选种光荚大豆品种,木质化程度高的品种等。合理轮作,尽量避免连作。豆田翻耕,尤其是秋季翻耕,增加越冬死亡率,减少越冬虫源基数。
生物防治:①99%矿物油用水稀释150~200倍,和苏云金杆菌1000倍混配;或与1%苦参碱·印楝素1000倍混配进行喷雾。②成虫产卵盛期释放赤眼蜂防治,重点掌握出蜂时间与食心虫产卵盛期相遇,每亩放蜂1万头,一亩地设置一个放蜂点,放蜂点距为26×26米。
化学防治:99%矿物油用水稀释150-200倍,和4.5%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混配;或与20%菊杀1500倍混配进行喷雾。7天防治一次,防治两次可以控制成虫和幼虫。两种药剂交替使用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