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草剂想药效好三个关键须记牢 - 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欢迎访问廊坊市农林科学院官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农时技术
  • 除草剂想药效好三个关键须记牢

    64049 阅读 2014-03-28 发布时间

          随着除草剂的广泛应用,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不少人只重视除草剂的特效性、随意加大使用剂量,却忽视了使用时机和方法。除草剂除草的基本原理就是,从时间上、位置上、不同植物之间的形态区别和生理差异上等,选择性地除治杂草。所以,除草剂的使用在选药、时机、施用方法三个环节上都要把握好。

    选对药

    常用除草剂有上百个种类,但其特性和防治对象往往各有不同;杂草有一年生和多年生之别,也有阔叶和禾本科之分;不同作物甚至同一种作物不同品种以及不同生育时期对同一种除草剂的敏感性差别也很大。所以,合理使用除草剂的第一步就是要选对药。比如,春季除治麦田杂草,2,4-D丁酯或异辛酯,对落黎效果最好,但对荠菜、猪殃殃等药效差,最好和其它药剂配合使用;氯氟吡氧乙酸对播娘蒿和田旋花等效果更突出。

    择好时

    首先要考虑除草剂在作物的哪一个生育阶段使用既安全又高效,比如大多数麦田除草剂要在小麦拔节之前杂草3片叶左右时使用。所以冬前除草和春季尽早喷洒,是麦田除草剂最合适的两个使用时期;大多数除草剂的药效和温度有关,尤其是内吸传导性除草剂,在适合杂草快速生长的温度条件下用药,可以使杂草吸收到更多的药剂,药效就发挥得更好。比如,麦田春季使用除草剂,选择晴暖微风的天气既利于药效的发挥,也对小麦更安全。

    施到位

    不论是触杀型还是内吸传导的除草剂,只有沾附到或吸收进足量的药剂之后才能发挥出药效。所以,除草剂的施用中,能否施到位也非常重要。近几年,许多反映药效不好甚至出现药害的问题中,大多是因为只考虑增加药剂的用量而减少喷洒的药液量,造成药液分布非常不均匀,落在杂草上的药液少,沾在作物上的多,从而导致杂草死不了、庄稼出药害的后果。所以,施用除草剂时一定要保证充足的药液量。

      二、综合防治方法

      1.品种 选用抗病力强的品种。

      2.种子 在无病区、无病田,或无病植株上留种,防止种子带菌。在催芽前应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以消灭携带病菌。常用的方法有:温汤浸种:用55℃的温汤浸种15分钟,后移入冷水中浸种催芽。用福尔马林的100倍液浸种30分钟,后洗净催芽;或用冰醋酸的100倍液浸种半小时,清水洗净后再催芽;或用新植霉素200106浓度浸种1小时,后捞出洗净催芽;或用50%代森铵500倍液浸种1小时,后捞出洗净催芽。

      3.轮作 与非瓜类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

      4.土壤处理 利用无病的大田土育苗,或用药剂进行苗床土壤消毒。一般用50%多菌灵或50%炭疽福美,按每平方米8克,与地表土壤混匀。也可用夏季闷棚法,使土壤温度升至4550℃以上消灭病菌。有条件时,利用无土育苗技术效果最好。

      5、栽培管理 栽培中尽量利用半高垄栽培,铺设地膜,减少浇水次数,降低田间湿度。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保护地内,上午闭棚,使温度升至 3034℃,下午加强通风,使棚内湿度降至75%以下,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及时清洁田园,清除病株残体,深埋或烧毁。每20天喷施一次硕丰481的万分之一液一次,可促进叶片光合作用,提高细胞液浓度,提高抗病力,减轻病害危害。上述措施,均可减轻病害的发生。

      6、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用6875%杜邦易保水分散粒剂8001000倍液;或72%克露600倍液;或755猛杀生干悬浮剂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代森铵1000倍液;或50%炭疽福美400倍液;或农抗120200倍液,上述药之一,每 67天一次,连续45次。上述药剂为防治真菌病害药剂。

      下列药剂为防治细菌性病害药剂:农用链霉素200×106液;或新植霉素150200×106液;或DT杀菌剂500倍液;或抗菌剂“401”的500倍液;或用70DTM600倍液;或70%甲霜铝铜250倍液,上述药剂每56天一次,连喷34次。

      在冬季大棚、温室中,病害综合发生时,应选用防治真菌病害的药剂12种,与防治细菌性病害的药剂12种交替喷施,则多种病害均可治愈。

    主办单位: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地址:廊坊市广阳道285号农林科技大厦     电话:0316-2189909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21151号-1     公安备案:冀公网安备 13100302000548号
    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廊坊农科院公众号
    扫码关注廊坊农科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