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病虫害发生特点,加强田间病虫调查监测,准确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做到及时发现、适时防治。尽可能协调采用农艺、物理、生物、化学等有效技术措施进行综合防控病虫危害。针对往年大豆孢囊线虫病、病毒病发生严重的地块,建议进行轮作;虫害综合治理,依据大豆玉米虫害实际发生情况选择用药;病害综合治理,依据大豆玉米历年病害发生规律和当年预测预报,适时提前选择保护性杀菌剂,预防大豆玉米病害爆发。
(1)播种期
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针对当地大豆玉米主要根部病虫害(根腐病、地下害虫等),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处理防控地下病虫害,春播区、夏播区大豆玉米都应该进行种子处理。
大豆种子处理: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制剂用量400—600克/100公斤种子进行种子处理,防治地下害虫、大豆蚜、蓟马等。建议种子处理时用75%乙醇(500—800毫升/100公斤种子)代替水稀释药剂,防止大豆种皮褶皱、脱落等现象发生。根据当地大豆病虫害实际发生情况,也可选用吡虫啉、噻虫嗪、精甲霜灵、咯菌腈等其他种子处理制剂,综合考虑针对地下害虫和根腐病进行二次种子处理。
玉米种子处理: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制剂用量600克/100公斤种子或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制剂用量200—300克/100公斤种子进行种子处理(用水量600—1000毫升/100公斤种子),防治地下害虫、玉米蚜虫、灰飞虱、蓟马等。根据当地玉米病虫害实际发生情况,也可选用吡虫啉、噻虫嗪、氟虫腈、戊唑醇、咯菌睛、苯醚甲环唑、精甲霜灵等其他种子处理制剂。
(2)生长前期
在大豆苗期—分枝期(始花期)、玉米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重点防治玉米螟、蚜虫、蓟马、棉铃虫及苗期病害等。对没有进行种子处理的田块,苗期进行茎叶除草(采用物理隔帘,严格控制漂移)时可加入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制剂用量30克/亩+5%啶虫脒乳油制剂用量30—40毫升/亩+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制剂用量60克/亩进行喷雾,同时防治苗期病虫草害。杀虫剂也可选用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等,杀菌剂可选用吡唑醚菌酯、嘧菌酯等。施药器械采用背负式喷雾器或拖拉机悬挂的喷杆喷雾机。
(3)生长中期
在大豆始花期—花荚期、玉米抽雄期—吐丝期,重点防控对象为大豆点蜂缘蝽、玉米螟,要严格监控、科学用药、适时防治。同时还要做好大豆食心虫、棉铃虫、斜纹夜蛾、大豆霜霉病、大豆炭疽病、大豆叶斑病、玉米大小斑病、玉米锈病等防治。
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杀虫剂选择高效氯氟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虫螨腈、苏云金芽孢杆菌、苦皮藤素、金龟子绿僵菌、噻虫嗪等,杀菌剂选择苯醚甲环唑、咯菌·精甲霜灵、吡唑醚菌酯、嘧菌酯、丙环唑、咯菌腈等。
在点蜂缘蝽(症青)发生严重的区域,在大豆结荚初期(始见荚期)、田间发生点蜂缘蝽成虫时开始用药防治,杀虫剂需10—15天施药一次(建议使用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20—30毫升/亩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25毫升/亩),连续施药3次。防治点蜂缘蝽的同时,防治玉米螟、甜菜夜蛾、棉铃虫、玉米茎腐病、大豆霜霉病等。也可选用溴氰菊酯、氰戊菊酯等杀虫剂进行喷雾。施药器械采用植保无人机飞防。采用无人机施药时要注意在安全的前提下降低飞行高度,添加飞防专用助剂,亩用药液量要达到1.5—2.5升。特别是防治害虫时,要抓住低龄幼虫防控最佳时期,以保苗、保芯、保产为目标开展统防统治。
(4)中后期
在大豆鼓粒期—成熟期、玉米成熟期,主要防治对象为玉米螟、桃蛀螟、棉铃虫、斜纹夜蛾、大豆叶斑病、玉米锈病等。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精准选择用药,推荐药剂同中期用药选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