榛黄达瘿蚊(Dasinura corylifalva sp. nov),双翅目瘿蚊科达瘿蚊属,是近些年危害榛树重要的害虫,分布在东北、华北、内蒙古等地区。此虫以幼虫为害榛树的嫩叶、新梢、幼果,叶片被刺激后引起虫瘿,果苞被害后皱缩脱落。该虫害大规模发生时,榛林被害率最高达90%以上,造成榛果品质下降、减产或绝收,衰弱树势,损失严重。
1.生物学特征
成虫:浅黄褐色,体长1.4~2.2mm,翅长1.1~1.5mm,翅宽0.5~0.8mm。前翅膜质、透明,仅有3条纵脉,翅表面布有浅褐色柔毛,翅缘着生褐色细毛,排列整齐,有金属光泽。后翅退化呈船桨状。3~4背板各具1排尾刚毛排,中间间断。腹部第2~6节腹板各具1个双排的尾刚毛排。足的跗节密被鳞和疏毛,其他各节具稀疏的毛。雄虫触角9~13节,柄节似圆台形,梗节小于柄节,近椭圆形,两节的腹面均具有若干刚毛;各鞭节近圆柱形,近基部稍宽,茎节极短;下颚须4节,具稀疏的刚毛,具眼桥。雄性外生殖器具尾须2瓣,肛下板2瓣状,抱器基节较细长,端部具2齿,颜色较深。雌虫触角11~15节。产卵器针状,细长,可套缩,具2个受精囊。
卵:橘红色,长椭圆形,长径约0.05mm,长径约是短径的5倍。
幼虫:初孵时白色,蛆形,透明,长约0.5mm。为害期幼虫白色,长约2.0mm;老熟幼虫乳白色,长3.0~4.0mm,前胸腹面的剑骨片近“+”形,臀节末端背部有4个与体同色的瘤状刺突。茧椭圆形,长3.0~5.0 mm,宽2.0mm,丝质,灰白色,由老熟幼虫分泌液黏缀而成,其外部黏附细土粒。
蛹:近纺锤形,初期黄色,后期变为橘黄色,长2.5~3.0mm。
2.发生规律
榛黄达瘿蚊在华北地区1年1代,老熟幼虫在地下10cm处越冬,第二年春季榛树萌发新芽时化蛹,4月中旬成虫开始出土,5月上旬为成虫羽化盛期。随后幼虫孵化,6月上旬幼虫从虫瘿内脱落、结茧,夏眠后越冬。成虫喜白天活动,夜间在叶背或杂草中静伏,不能长距离飞行。
3.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瓢虫、蜘蛛、草蛉等天敌,以减少瘿蚊的种群数量。
物理防治:4月中下旬在榛子园中悬挂黄色粘虫胶板,规格25cm×40cm,双面涂胶,25~30张/667m2。在成虫期和幼虫期的5月上旬至6月上旬人工摘除叶片和果序上的虫瘿,集中消灭或深埋。
化学防治:在5月上旬幼虫期,可喷施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1500~2000倍液,或22.4%螺虫乙酯悬浮剂2000~2500倍液,或25%灭幼脲3号悬浮剂1000倍液。喷药要把树干、枝条、叶片、果序全喷到,萌蘖和地面植被也应喷施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