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露地生产韭菜农残的技术措施 - 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欢迎访问廊坊市农林科学院官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农时技术
  • 降低露地生产韭菜农残的技术措施

    50626 阅读 2014-05-29 发布时间

               韭菜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和主要蔬菜作物之一。近年来,韭菜生产一直为农药残留过多所困,韭菜和以韭菜为原料生产的韭菜制品中农残超标问题是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韭菜农残问题,经过多点取样调查检测对比,研究出一整套有效降低韭菜农药残留的生产方法,经示范取得明显地效果。

    1.种植措施
    将传统的普通种植方式改为网棚种植,在韭菜生产田建棚扣上防虫网,有效阻止韭菜害虫进入,利于害虫除杀、病害防治,利于提高韭菜质量的生产环境,给韭菜生产者创造出自己掌控的“小世界”,排除干扰,依靠病虫害合理防治和配套农艺技术的实施,从繁杂的韭菜灌根、打药等农艺作业中解放出来,少用、甚至不用农药,生产出合格的无公害产品。
    2.设施建设
    2.1网棚韭菜建设
    网棚的大小则根据实际种植面积而定。一般韭菜栽培畦宽<3m生产田,可建造高度≤1.7m、宽≤3.0m的网棚, 铁骨架网棚一般不设无柱,竹木结构网棚可设立1排支柱; 栽培畦宽3.1--6.0m的韭菜生产田,网棚高度应为1.7--2.0m, 竹木结构网棚须设立1--3排支柱。
    2.2网棚韭菜的覆盖
    韭菜网棚骨架建好后,在骨架上覆盖30目优质聚乙烯防虫网,阻止室外害虫迁入。防虫网覆盖时,宜轻拿轻放,防止强力拉扯,避免防虫网变形而造成断线、乱丝、孔眼加大现象发生。网棚四周,用湿土压严、压实,破损处用型号相同的防虫网补严、补牢。网棚覆盖的时间为3月上—4月中旬。
    3.网棚内的处理
    3.1 韭菜根的处理
    扣棚前将韭菜根部周围34厘米土中土壤向外扒开,深3ml,使韭菜根部土壤减少土壤湿度,防止幼虫羽化,减少韭菜害虫的危害。
    3.2药剂处理
    防虫网覆盖后2天用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清除网棚中残余的害虫。可采用2%“阿维菌素”乳油4000,3.2%“甲维盐·氯”乳油1500,10%“蚜克西”可湿性粉剂1500倍混合均匀后,仔细喷洒秧苗、地表、棚架和支柱等处。
    3.3黏虫板诱杀
    网棚内张挂黏虫板诱杀韭蛆的成虫、蚜虫、潜叶蝇、蓟马等害虫。每666.7㎡张挂1030×25cm的专用黏虫板,或自己制作黏虫板,做法是:在厚2--3mm塑料板的两面涂抹上松油或机油。黏虫板尽量悬挂在不妨碍生产活动的地方,高度60cm左右。一般15d左右清除沾满板一次。自制黏虫板需每15天左右重新涂一层松油或机油。
    3.4液体诱杀剂诱杀
    2%阿维菌素乳油1.1ml、糖51、食醋51 ml、白酒17 ml、兑水170 ml的比例配成液体诱杀剂溶液,666.7放置6--8盆,710天换一次液体诱杀剂。
    4.田间管理
    41追肥
    韭菜植株返青前,666.7㎡沟施腐熟农家肥1.5 m3、复合肥15kg。生长期间,严禁使用粪稀和硝酸铵作追肥。收割后,结合浇水及时施肥,中等肥力地块每666.7㎡施入腐熟畜禽肥400kg、复合肥10kg、尿素10kg。追肥宜在韭菜伤口愈合,新叶刚刚长出时进行。有条件的农户,追肥浇水后可在地面撒施草木灰。
    4.2浇水
    冬春季节降水较多的年份,土壤墒情较好,早春茬提早栽培,应尽量推迟浇水,以促进地温上升,加速植株返青和生长速度;如降水少,土壤墒情不足,须适当浇小水,满足韭菜生长的需要;春、夏、秋季栽培,宜经常保持土壤呈现潮湿状态,满足韭菜正常生长发育的需求。春、秋时节10d左右浇一水;夏季7--10d浇一水,降雨后田间出现积水及时排除;秋延后栽培,初期15d左右浇一水,后期间20--25d。其它栽培管理措施同普通栽培管理。
    4.3盖土
    上冻前,每666.7㎡采集15--20m3肥沃的粮田表土,在翌年土壤化冻前均匀撒在韭菜网棚中,培土2--3cm高,弥补地表裂缝,减少散墒失水。
    采用网棚配套生产韭菜新技术,有效地控制了网棚中韭菜害虫的数量,韭菜病害也得到控制,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产品中农药的残留,从源头解决了因施用杀虫剂产生的韭菜农残超标问题。同时也改善了室内小气候环境,促进了韭菜生长发育,早春提早上市、炎夏遮阳防高温防雨、秋后延迟收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能力和水平,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主办单位: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地址:廊坊市广阳道285号农林科技大厦     电话:0316-2189909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21151号-1     公安备案:冀公网安备 13100302000548号
    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廊坊农科院公众号
    扫码关注廊坊农科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