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3.合理密植:根据生产条件、气候条件、土壤肥力、品种特性、管理水平、种植方式、产量水平等实际情况,做到合理密植,使构成玉米产量的三要素(有效穗数、穗粒数、粒重),相互协调,发挥群体优势。合理密植的原则是:平展型品种宜稀、紧凑型品种宜密;生育期长的品种宜稀、生育期短的品种宜密;大穗型品种宜稀、小穗型品种宜密;高秆品种宜稀、矮秆品种宜密;瘦地宜稀、肥地宜密;旱地宜稀、水浇地宜密。
4.除草剂使用:在玉米播后芽前,亩用40%乙莠水悬浮剂150~200ml兑水30~50kg喷施地面。若出苗后,仍有杂草,可用玉米苗后除草剂(如烟嘧磺隆)进行茎叶喷雾,但最好在玉米5-6片叶前使用,因为此时玉米抗性最强,过晚使用有可能对玉米苗产生药害。或亩用20%克无踪水剂120~150ml兑水30~50kg,在玉米苗高达30cm时定向喷雾防治,对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均有良好的防效,注意不要喷到玉米植株上。
三、苗期管理
玉米苗期是从出苗到拔节这段时期,主要以根系和茎、叶生长为主。此期要力求达到苗全(保证要求密度)、苗齐(整齐度高)、苗匀(密度均匀)、苗壮(幼苗生长健壮)。具体管理措施如下:
1.查苗补苗:玉米出苗后必须及时查苗补苗。补苗方法:一是补播种(浸种催芽后播种);二是移苗补栽(移栽后浇足定根水)。无论是补播种或移苗都必须在3叶前完成。补苗后施水肥1~2次。
2.间苗定苗:为防止幼苗相互拥挤,争光争肥,浪费养分和水分,玉米长到3-4叶必须及时分次间苗。间苗应间密留稀,间小留大,间弱留强,间病留健,一般5-6片可见叶定苗。定苗原则是:去弱苗、病苗、虫苗,留壮苗、匀苗。在缺苗断垄地方可就近留双株。
3.肥水管理:玉米苗期生长慢,植株个体小,吸收养分少、吸收强度弱。抗旱能力最强。定苗后根据幼苗的长势情况决定是否蹲苗,蹲苗有控上促下,前控后促,控杆促穗的作用。但应根据苗情、墒情、地力等条件灵活掌握,原则上是“蹲黑不蹲黄、蹲肥不蹲瘦、蹲湿不蹲干”。蹲苗一般到玉米拔节期结束。玉米苗期耐旱怕涝,遇大雨积水要及时排涝,防止芽涝和苗涝。若持续干旱,田间持水量低于55%时要及时浇水。
4.苗期病虫害防治:重点防治蓟马、粘虫、棉铃虫等。玉米5叶期前,亩用啶虫脒或10%吡虫啉20g兑水30kg喷雾,防治传毒昆虫灰飞虱,预防粗缩病。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毒的病毒病,土壤、种子不能传播。玉米五叶期之前免疫力弱,如果此期间灰飞虱较多,最易感病。其症状先是幼叶中脉两侧的细脉间出现透明褪绿曲线小点,以后透明线点增多,叶背主脉上生出长短不一的蜡泪状突起。病株叶片浓绿,节间缩短,植株矮化,常不及健株的一半。轻病株雄穗发育不良,散粉少,雌穗稍短,花丝少,籽粒减少,病株根系少而短。重病株矮化严重,叶片紧凑成团,抽不出雄穗,雌穗短小、无籽粒。目前尚无特效药剂防治,一旦发病对产量影响极大。因此,要坚持治虫防病的原则,采取减少灰飞虱虫源和做好传毒昆虫防治等措施,一定要把传毒昆虫控制在传毒之前。及时除去感病病株,并带出地外;及时除去田间、田边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