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红颈天牛属鞘翅目、天牛科,又名红脖老牛、铁炮虫。
1、分布与为害:
桃红颈天牛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主要为害桃、杏、李、樱桃等核果类果树,在管理粗放的果园发生严重,幼虫蛀食枝干,常在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为害,近老熟时,深入木质部向上或向下蛀食,造成树干中空,疏导组织破坏,从外表可见树干基部堆积大量红褐色粪和树木的碎屑,轻者树势衰弱,重者全株枯死。
2、形态特征:
成虫:黑色,有光泽,触角鞭状,11节,前胸背板棕红色,故名红颈天牛,前胸的前后缘及腹面为黑色,密布横皱,背板上有4个具光泽的瘤状突起,两侧各有一个短刺突起。卵:长椭圆形,乳白色。幼虫:老熟幼虫体长约42~52毫米,乳白色,头小,黑褐色,上鄂发达,前胸较宽广。身体前半部各节略呈扁长方形,后半部稍呈圆筒形,体两侧密生黄棕色细毛。前胸背板前半部横列4个黄褐色斑块,背面的2个各呈横长方形,前缘中央有凹缺,后半部背面色淡,有纵皱纹,位于两侧的黄褐色斑块略呈三角形。腹部各节的背面和腹面都稍微隆起,并有横皱纹。足退化。蛹:为黄褐色,前胸背板两侧各有一刺状突起,近羽化时体色为黑褐色。
3、发生规律:
华北地区2~3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所蛀树干的隧道内越冬,春季树液流动后,越冬幼虫开始为害,4~6月间老熟幼虫在木质部以分泌物粘结粪便和木屑做茧化蛹,蛹期20天左右,6~7月间羽化,刚羽化的成虫,先在蛹室内停留3~5天,然后钻出,一般多在降雨后出现,在树干上栖息,遇惊扰则飞走或落于树下,成虫白天活动,尤其在中午前后更为活跃,成虫寿命15~30天。
卵多数产于树干和主枝基部的皮逢内或枝杈处,近地面1.2米范围内较多,每雌虫可产卵40~50粒,卵期8~9天,孵化后的幼虫入皮层内,随虫体增长,逐渐深入蛀食,体长达30毫米左右时钻入木质部向下蛀成虫道为害。第一年幼虫多以三龄越冬,第二年幼虫继续为害,6月前后为害最盛,幼虫每往下蛀食一段后,向外咬出一个排粪孔,自孔中排出红褐色粪便,并常伴有流胶,秋后5龄幼虫在蛀食的隧道内越冬,第三年越冬老熟幼虫在木质部作茧化蛹,而后羽化为成虫。幼虫期历时约一年又11个月。蛹室在蛀道的末端,幼虫越冬前就做好了通向外界的羽化孔,未羽化外出前,孔外树皮仍保持完好。幼虫由上而下蛀食,在树干中蛀成弯曲无规则的孔道。蛀道可到达主干地面下2~3寸。幼虫一生钻蛀隧道全长约50~60厘米。
4、防治方法
(1)涂白树干:每年4~5月间,即在成虫羽化之前,可在树干和主枝上涂刷"白涂剂"。把树皮裂缝,空隙涂实,防止成虫产卵。利用桃红颈天牛惧怕白色的习性,在成虫发生前对果树主干与主枝进行涂白,使成虫不敢停留在主干与主枝上产卵。涂白剂可用生石灰、硫磺、水按10∶1∶40的比例进行配制,也可用当年的石硫合剂的沉淀物涂刷枝干。
(2)在成虫产卵盛期至幼虫孵化期:用2.5%氯氟氰菊酯乳油1000~3000倍液;2.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10%醚菊酯悬浮剂800~1500倍液;5%氟苯脲乳油800~1500倍液;20%虫酰肼悬浮剂1000~1500倍液;15%吡虫啉微囊悬浮剂3000~4000倍液,均匀喷布距地面1.5米以内的树干、主枝上,10天后再施药一次,对卵和初孵幼虫防治效果很好。
(3)向蛀道内灌杀虫剂:发现有排粪孔后,可用泥将上面几个排粪孔堵住,在最新的一个排粪孔处用注射器向内灌注毒死蜱200倍液,以灌到药水溢出为止,然后堵住排粪孔。也可注入2.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倍液,然后用泥封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