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食大豆(俗称毛豆)由于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农药残留较低,已经成为人们非常喜欢的餐桌美食。在我国江苏、浙江、福建等东南沿海以及台湾地区种植较多,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转变,北方对鲜食大豆消费量越来越大。廊坊的鲜食大豆产业刚刚起步,没有当家品种,一部分农户用采摘普通大豆鲜荚代替鲜食大豆,由于口感不佳,缺乏市场竞争力。现有鲜食大豆品种多为农民自发引进,未经试验检验,由于管理粗放,栽培技术落后,没有主导的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既影响农民经济收入、又不能满足市场所需。为此,廊坊市农林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开展高产优质抗病鲜食大豆优良品种筛选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经过3年引进、筛选,最终筛选出适合我市栽培的高产、优质、抗病鲜食大豆优良品种:台75-3。
台75-3,是福建省农科院从台湾引进的鲜食大豆品种,2009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在廊坊地区,台75-3株高75cm,主茎8-11节,分枝数3.4个,结荚高度8.3cm。株形收敛、茎秆粗壮有白色绒毛、叶椭圆、花白色。一般播种后30天开花、80-90天可采收鲜荚。单株荚数21.3个,单荚重2.5 g,单株荚重50-70g,籽粒椭圆形,淡绿色,无脐色,青煮口感香、糯、甜。平均亩产400多kg。台75-3光性不敏感、生育期短、适播期长、抗性强,属于有限结荚型鲜食大豆。适播期4月15日-7月15日,采收期7月12日-10月11日。播种量7-8kg/亩,播种密度1.0-1.2万株/亩。种植密度原则为“肥地宜稀,瘦薄地宜密;早播宜稀,晚播宜密”。种植鲜食大豆的土地,要实行3年以上轮作,前茬必须是非豆科作物,不能重茬也不能迎茬。且选择的地块要保证做到旱能浇、涝能排。
一、施肥整地
整地前应根据天气情况和预计播种时间,提前浇地造墒。造墒后随时查看墒情。待可以耕作时,施入三元复合肥(N、P、K各15%)25-30千克/亩、尿素3千克/亩做底肥。并撒施3%辛硫磷颗粒剂2千克/亩,防治地下害虫。施肥后必须进行深翻细耙,既要防止肥料烧芽、又要保障子叶顺利出土。
二、播种
按行距50-60厘米开沟点种,或直接机播。点播株间距22-30厘米,每穴播种3-4粒,播种量7-8千克/亩。播种后及时覆土,覆土深度2.5-3厘米。覆土后耙平地面,用90%乙草胺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杂草出土。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在行间播种一些预备苗,以备补苗移栽使用。
三、补苗和定苗
当幼苗子叶出土后,要及时查苗、补苗,对缺苗严重的要进行移栽补苗,最好在真叶展开前完成。移栽最好选在下午进行,有利于缓苗。移栽时用小铁铲将豆苗带土坨挖出,尽量少伤根,移栽后及时浇水确保成活。当幼苗长到2片真叶时,进行间苗。间苗时要留壮苗,去除杂苗、弱苗、病苗。当幼苗长出2片复叶时,进行定苗。开沟点播的,每穴留苗2株。机播的株距控制在11-15厘米。如遇苗期虫害较重的年份,要适当多留一些苗。
四、肥水管理
1、壮苗肥和花荚肥
春季温度低,豆苗根系弱,不利于根瘤菌活动。定苗后,如土壤干旱,结合浇水追施1次壮苗肥,每亩施入尿素8-10千克。如土壤板结或发生草害,要及时进行中耕,破除板结,提温保墒,促进根系发育。开花后,植株进入结荚和鼓粒期,植株需水量迅速增大,要及时浇水,并随水追施尿素4-5千克/亩。此期若赶上多雨季节,还需做好排涝准备。此时,土壤含水量应保持在70-80%,过低不利于开花结荚,过高则易引发沤根,导致花荚大量脱落。
2、叶面喷肥
台75-3分枝期前,喷施叶面肥,用高浓度复合微肥(镁硼钙铁锌叶面肥)兑水喷施叶面,可有效防止微量元素缺乏症、增加鲜食大豆产量。
五、病虫害防治
1、病害防治
台75-3常见病害是病毒病,主要是由蚜虫和叶蝉传播,可以采用治蚜防毒的方法进行防治。如果发生病毒病,可以在发病初期,进行药物防治。药剂防治时,采用复合微肥,加入20%吗啉瓜酮可湿性粉剂。开花后常有白粉病和褐纹病发生,可用12.5%的烯唑醇12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进行防治。间隔5-7天喷药1次,连喷2-3次。
2、虫害防治
台75-3苗期主要是蚜虫为害,可用10%吡虫啉2000倍液或5%啶虫咪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进行防治。有红蜘蛛或潜叶蝇为害时,可用5%阿维菌素3000倍液喷雾防治,间隔5-7天喷洒1次,连续喷洒2-3次。花荚期主要是大豆螟虫,可用25%灭幼脲悬浮剂1500倍液或20%杀蛉脲悬浮剂8000倍液进行防治,间隔5-7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开花后为防治点蜂缘蝽为害豆粒,可用5%甲维盐水分散颗粒剂2000-3000倍液喷雾防治。
六、采收
在鼓粒中后期,植株大多数豆荚已经明显鼓粒,80%的豆荚充实饱满、豆荚颜色由青绿转浅时采收。采收时间最好是在清晨,采收后应放在阴凉处,有利于保障鲜食大豆的品质。采收的荚果装入网袋,及时送往市场销售,或进行冷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