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荚螟又称豇豆荚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红小豆生育期间受到危害的主要害虫之一。豆荚螟以幼虫蛀食豆荚和种子, 花瓣和嫩茎,常造成大量落花、落荚、枯梢,严重影响红小豆的产量和食用价值。因此,了解豆荚螟的发生危害特点,掌握防治豆荚螟的有效措施,对提高红小豆产量和品质极为重要。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12毫米,翅展20~24毫米,体灰褐色或暗黄褐色。前翅狭长,沿前缘有条白色纵带,近翅基1/3处有一条金黄色宽横带。后翅黄白色,沿外缘褐色。卵椭圆形,长约0.5毫米,表面密布不明显的网纹,初产时乳白色,渐变红色,孵化前呈浅菊黄色。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体长14 ~18毫米,初孵幼虫为淡黄色。以后为灰绿直至紫红色。4~5龄幼虫前胸背板近前缘中央有"人"字形黑斑,两侧各有1个黑斑,后缘中央有2个小黑斑。蛹黄褐色,体长9~10毫米,蛹外包有白色丝质的椭圆形茧。
2.生活习性
豆荚螟是以豆科植物为寄主的寡食性害虫,成虫昼伏夜出,白天多躲在豆株叶背、茎上或杂草上,傍晚开始活动,趋光性不强。豇豆荚螟对温度适应范围广,7~31℃都能发育,但最适温为28℃,豆荚螟喜干燥环境,在适温条件下,湿度对其发生的轻重有很大影响,雨量多湿度大则虫口少,雨量少湿度低则口大;地势高、土壤湿度低的地块比地势低、土壤湿度大的地块为害重。
3.危害特点和发生规律
豆荚螟每年发生代数因地区不同而异,在华北地区年生3~4代,华中地区4~5代,华南地区7代。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附近土表下5~6厘米深处结茧化蛹越冬。每头雌蛾可产卵80~90粒,卵产于嫩荚、花蕾和叶柄上,初孵幼虫即蛀入花蕾或花器,取食幼嫩子房、花药,花蕾或幼荚,3龄以上的幼虫除少部分继续危害花外,大部分蛀荚危害,一般1头幼虫可转荚为害1~3次,可食害豆3~5粒。少数也可吐丝卷叶危害,在内蚕食叶肉,只留下叶脉。老熟后在荚上咬孔洞爬出,落至地面,潜入植株附近的土下3cm左右深处吐丝作茧化蛹。
4.防治措施
4.1农业防治
合理轮作,避免豆科植物连作,可采用红小豆与玉米轮作或间作的方式,减轻豆荚螟的为害;有水源条件的,在红小豆开花结荚期,灌水1~2次,可增加入土幼虫的死亡率。在秋、冬季节,通过翻耕、增加灌水次数等措施,提高越冬幼虫的死亡率。
4.2生物防治
于产卵始盛期释放赤眼蜂,对豆荚螟的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老熟幼虫入土前,田间湿度高时,可施用白僵菌粉剂,减少化蛹幼虫的数量。
4.3化学防治
在卵孵化盛期或红小豆开花结果期,可用苏云金芽孢杆菌、阿维菌素、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溴虫腈等药剂喷雾防治,注意不同药剂要轮换使用,喷药时一定要将药液均匀喷到植株的花蕾、花荚、叶背、叶面和茎秆上,喷药量以湿有滴液为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