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北方猪场养殖技术要点 - 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欢迎访问廊坊市农林科学院官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农时技术
  • 秋季北方猪场养殖技术要点

    路国强 418 阅读 2021-09-13 发布时间

    廊坊地区四季气候分明,秋季气温普遍下降、空气干燥、早晚温差较大。猪病毒性疾病往往呈现“秋季开始暴发、冬季达到高峰”的现象。因此,防控病毒性疾病成为秋季猪场工作的重点,其次是猪场饲养管理水平的提高,最后是寄生虫病的防控。病毒性疾病的防控除了采用疫苗免疫常规预防接种外,还可以通过加强猪场生物安全、添加提高免疫增强类药物等方法进行保健预防。秋季是生猪“补膘”的最佳生长期,因此要最大程度地调整好秋季生猪的生产,做好病毒性疾病的防控、饲养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寄生虫病的防控尤为重要。

    一、病毒性疾病的防控

    1.非洲猪瘟

    近年来,非洲猪瘟给养殖业带来了巨大危害。对于暂时没有有效疫苗进行防控的非洲猪瘟,生物安全工作的常抓不懈已成为猪场健康生产的基本要求。在做生物安全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一些关键点:

    1)猪场人员的管理:做好员工进出场的合理安排以及对非洲猪瘟病毒排查性的常规检测。

    2)常见消毒液的配比:正确掌握消毒药浓度,确保消毒药在低温条件下完全均匀稀释。

    3)消毒时间点的选择:选择在晴朗天气、中午或者下午气温较高的时间段进行。

    4)带猪消毒最好选择对皮肤黏膜刺激性小的消毒药,消毒后做好对猪舍湿度的控制,减少其他病原微生物的孳生。

    2 猪口蹄疫

    猪口蹄疫是一种急性、热性、烈性传染病,其传播速度快,可通过空气迅速传播。生猪口蹄疫的最有效的防治措施是疫苗免疫。非洲猪瘟防控所需的生物安全工作的升级,可以同时有效地切断口蹄疫的传播途径。

    3.猪蓝耳病

    蓝耳病和猪附红细胞体病、弓形体等血液性寄生虫病同时感染的病例增多,该病例出现的原因是夏季蚊蝇等生物媒介的传播,寄生虫造成机体营养不良、秋季温差变大、通风时间较少、猪舍有害气体浓度加大等,极易让猪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引起母猪群蓝耳病病毒的活跃。秋季蓝耳病常见的防控建议如下:

    1)制定适合本场的饲养管理方案,加强母猪群的饲养管理。

    2)新引进的后备猪不要急入生产群,先采取活苗驯化,封群观察2个月,2个月后再配种使用。

    3)建议选择与本场流行株同源性较高的疫苗毒株。

    4)加强猪场生物安全工作,杜绝引入外部PRRSV(蓝耳病病毒)阳性猪群、外购PRRSV阳性精液,降低场内已存在的PRRSV在猪群内部的扩散,包括转猪、人员流动、生产工具等的交叉感染。

    5)加强疫苗免疫。

    4.仔猪流行性腹泻

    结合猪场现状建议做以下几点防治措施: 

    1)提高基础群和后备群抗体水平,选择与本场腹泻病毒毒株同源性高的疫苗,必要时全群紧急免疫。

    2)猪场全场消毒一周不低于2次,轮换使用不同消毒液。过道、赶猪道、腹泻严重区域可用烧碱或生石灰处理。

    3)加强猪场生物安全管理,及时清理病死猪及猪粪,全面清洗消毒,尤其是产房的清洗消毒和物资准备,提前2周准备入场并封闭隔离和干燥消毒,杜绝病毒进入产房区域。

    4)加强母猪保健,增强母猪机体免疫力,防止继发感染,可根据情况添加保健药物。

    5)加强已发病母猪群、保育猪群的药物保健,避免免疫抑制、继发感染现象的发生。

    二、加强猪场饲养管理水平

    饲养管理水平的加强,不仅可以促进猪只生长、繁殖性能的发挥,而且可以规避一些环境不良因素带来的干扰。根据猪舍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准确地控制猪舍内环境各项指标。秋季北方夜晚温度普遍变凉,要及时启动保温设施,比如分娩舍内的保温灯、保温垫、控制保温灯悬挂合理的高度,同时晚上关好窗户,防止贼风等。

    北方秋季由于空气干燥,容易发生呼吸道病,而发生该类病的主要诱因是猪舍通风不好,因此要在合适的时候通风换气,尽量把猪舍有害气体排出猪舍,及时换入新鲜空气。

    随着国内猪场批次化生产模式的推行,夏季配种计划可以适当增加配种母猪头数、增加配种次数、采用深部输精等措施,尽量减少高温应激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秋季新鲜原料可以单独按猪场用量合理收购、晾晒、贮存等,适当和陈粮按一定比例使用。定期跟踪、分析每一批猪只的生长性能的考核数据,比如料肉比、生长速度、发病率等,并最终反馈到对即行饲料配比方案的调整上来。

    三、防控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包括猪蛔虫病、弓形体、球虫、猪附红细胞体病等。秋季是猪蛔虫病的高发季节,也是夏季蚊蝇传播该类病原微生物后的后期生长繁殖、表现临床症状的时间段。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以急性黄疸性贫血和发热为特征的传染病。治愈此病的关键在于及早诊治,抑制致病病原孳生蔓延,切断疾病传播途径,有效增强猪体抗病能力。

    猪蛔虫病是由寄生在猪小肠内的蛔虫引起的一种猪常见性寄生虫病,此病大多通过消化道接触性感染。母猪蛔虫病的症状往往表现采食下降、营养不良、磨牙、咬栏等现象,患病的小猪主要表现为消瘦、贫血、被毛粗糙、生长缓慢。预防和控制该病,首先要做好猪栏、饮水、饲料的卫生和安全,每周定时用消毒,定期检查水质、饲料新鲜度。其次,猪场要长期执行既定驱虫计划。驱虫工作的重点是安排某个生长阶段的猪群同时进行,并集中灭活处理该阶段产生的粪便。

    主办单位: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地址:廊坊市广阳道285号农林科技大厦     电话:0316-2189909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21151号-1     公安备案:冀公网安备 13100302000548号
    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廊坊农科院公众号
    扫码关注廊坊农科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