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褐斑病防治 - 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欢迎访问廊坊市农林科学院官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农时技术
  • 花生褐斑病防治

    张恭 530 阅读 2021-09-30 发布时间

    花生褐斑病世界性花生病害。受害田块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40%以上。在我国普遍发生。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叶柄、叶托、茎杆也可受害。
      (1)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黄褐色或铁锈色、针头状小斑点,随着病害发展,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直径达1~10毫米。叶正面病斑暗褐色,背面颜色较浅,呈淡褐色或褐色。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在潮湿条件下,大多在叶正面病斑上产生灰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病重时,叶片上产生大量病斑,几个病斑汇合在一起,常使叶片干枯脱落,仅顶部 3~5 个幼嫩叶片。
      (2)茎杆、叶柄、叶托:病斑为长椭圆形,暗褐色,病斑中间稍凹陷。 
       病原物为真菌, 最适温度范围25~28℃。分生孢子在22℃下,经2~4小时即可萌发。 病原以分生孢子和菌丝块在病残体上及花生堆中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条件适宜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落在花生叶片表面侵染。分生孢子扩散高峰在清晨叶面上露水刚消失时和下雨之前。在合适温湿度条件下,分生孢子重复再侵染促进病情发展,至收获前造成几乎所有叶片脱落。 
        发生因素
     (1)寄主抗性:蔓生型品种或半蔓生型品种较直立型品种发病;花生生育前期发病少而轻,老叶发病多而重;晚熟品种往往发病重。
      (2)环境:降雨及湿度是决定病害发生轻重的主导气象因素。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蔓延;气候多雨潮湿,发病重。
      (3)栽培:连作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因地制宜选种抗病品种。应注意合理利用抗病品种,实行多个品种搭配与轮换种植,防止因品种单一化和病菌优势小种的形成而造成品种抗病性退化或丧失。②重病田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③在栽培管理上,应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适时喷叶面营养剂,促植株稳生稳长;整治排灌系统,雨后清沟排渍降湿。④花生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清除田间病残体,及时深耕。病残体要集中烧毁或沤肥,以减少病原。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1∶2∶150倍式波尔多液,或80%代森锌 4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300~4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1000~1500倍液,或50%多菌灵1000~15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800倍液。隔10~15天喷1次,病害重的喷药2~3次。药剂应交替使用。

     

    主办单位: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地址:廊坊市广阳道285号农林科技大厦     电话:0316-2189909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21151号-1     公安备案:冀公网安备 13100302000548号
    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廊坊农科院公众号
    扫码关注廊坊农科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