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质配方与培养料处理
(1)基质配方 生料栽培应用广泛,宜选用抗逆性强的广温型品种或低温品种,菌种用量要高于熟料和发酵料。播种量一般为生料的10%~25%。林下栽培季节应选择气温较低、湿度较小的秋天、春天。北方地区林下可在8月-10月,4月-6月栽培出菇。
配方1:棉籽壳250kg,过磷酸钙5kg,石膏粉4kg,尿素0.75kg,克霉灵5袋,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1袋。为调整基料酸碱度,可加入石灰粉2.5kg。
配方2:棉籽壳500kg,麸皮25kg,石灰15kg,营养素10袋(0.5kg/袋),三十烷醇3瓶,克霉灵10袋。
(2)生料的处理 用于生料栽培的培养料各种主料、辅料,均要求新鲜、干燥、无霉变(最好用当年新收的原料)。在使用前要在阳光下曝晒2~3d,以减少杂菌污染机会和提高基质的吸水率。材料准备就绪后,即可开始拌料。按配方将培养料混合均匀后,按干料重的0.1%~0.2%喷洒水雾,边喷边翻拌。石膏粉、过磷酸钙应先与干料拌匀后再加水搅拌;尿素应提前溶于水;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溶于水后均匀喷洒在加水拌匀的主辅料中,避免与碱性物质直接混合。料水比为1:1.1~1.3。以上配方不可使用敌敌畏、氧化乐果等药物处理。
(3)发酵料的处理 主辅料按比例混合好,可溶性药剂溶于水备用,料水比按1:1.3~1.5的比例进行拌料,原料拌匀后根据原料的多少堆成圆锥形或长梯形,高约1m,堆上均匀分布做好透气孔,用薄膜覆盖。当堆温达到60℃以上时,进行第一次翻堆,然后重新覆膜升温,这样反复3~4次促使培养料发酵均匀,以料面布满白色的放线菌丝为宜,约6~10d即可。发酵好的培养料气味正常,不发酸,不发臭,不发黏,无霉变,湿度适中。翻料过程中如果出现缺水现象要及时补水,以保证培养料的含水量。
2、装袋播种 生料和发酵料装袋方式相同,选择一端封好口的聚乙烯折角平菇生料袋,规格22cm×55cm,厚度为0.01~0.015mm,通常采用人工装袋,每袋可装干料1.5~2kg。一般采用分层装料接菌的方法,通常每袋料中播3~4层菌种,先将培养料装入一部分,压紧后放一层掰成小块的菌种,菌种尽量放在袋的四周,再装入一层料,播一层种,接着按相同的办法装第二层和第三层培养料,最后一层菌种上放2~3cm的料,装到离袋口7~8cm时,用尼龙绳系好口。要注意在袋的两端多放些菌种,中间少放一点,这样,袋口的菌种多,利于发菌,菌丝生长快,不易滋生杂菌。装袋完毕后,扎好袋口,用直径2~3cm的木棍在袋的中间纵向扎一通气孔,确保扎透。播种量以干料的10%~15%为宜。
3、发菌培养 生料栽培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发菌,重点是保证发菌期间避免光照,不允许强光直射;控制温度,注意通风换气,促使菌丝生长健壮。
生料发菌在20℃以上的气温下发菌极易发生杂菌污染。装袋播种后,根据气温高低,可以将袋子平放在地面上、垒菌墙或放在架子上发菌。低温季节常把菌袋堆放数层,垒起菌墙,堆放层数据培养环境的气温来定。气温低可适当增加堆放层数,一般在室温5℃~10℃,堆放3~4层;在10℃~15℃,可堆放2层;15℃以上不堆放。在发菌初期(装袋后12d内)应及时翻堆,每天翻一次,棒内温度不能超过36℃,高温时加强通风,以防料温升高过快、过高,烧死菌种或引起杂菌污染。12d后进行倒垛,每隔一天翻一次,使菌棒发菌均匀。待料温较稳定时,可堆放较高的菌墙,翻堆的次数据菌袋堆放的层数和环境温度而定。倒垛后若棒内温度降低,可并垛或采用薄膜覆盖措施,提高温度促进菌丝生长。25~30d菌丝就可以长满菌袋,菌棒变白发硬。在林下发展广温型平菇,需要在7月-8月份发菌,菌棒要平放在地面上,不再堆放。
4、出菇管理 大约在8月下旬,将发好菌的生料菌棒移放林中,很快进入子实体生长阶段。这个阶段的管理关系到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温度、湿度、水分及光照条件的合理调整至关重要。天气转凉后,若出菇不完全,可转移到暖棚内继续出菇。
菌棒入棚后采用垛状摆放,垛底用土堆成高15cm、宽50cm、长2.6m平台(棚内横向排放),用薄膜覆盖。菌棒摆放在薄膜上,每层2排,菌棒底部相接,扎口部朝外,依次往上码,共码6层,每2层之间用2~3根小木条隔开,以便通气,垛与垛间隔90cm左右,以便操作。
菌丝长满后,通过喷水及掀帘、掀膜等方式控制温度低于20℃,并形成较大温差,以利于刺激子实体原基形成。原基形成后,温度在20℃~25℃时,子实体生长较好。温度过低子实体生长慢,但菌盖肥厚,温度过高,子实体生长快,菌盖薄且纤维多,品质下降。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90%左右。当菌棒内有菇蕾原基产生时,将菌棒扎口松开,菌棒袋向外翻卷,露出菌面即可。
子实体形成初期,空间喷水雾加湿,少量多次,保持地面湿润不干燥;当菇蕾分化出菌盖和菌柄时,喷水注意少喷、勤喷,并呈雾状。当菇体菌盖长到1~2cm时,可直接向菇体喷水,但要控制水压,压力较大不要近距离喷向菇体。
子实体形成期要给予一定的散射光,但要避免阳光直射,通常以能看报纸的光线即可。生长期间呼吸作用增强,需大量氧气。原基形成初期抗逆性较弱,不能立即进行通风,随着菇体生长,要加强通风换气,但既要保障空气流通,又要保证一定的温度。
5、采收和采后管理 在适宜的条件下,平菇从原基长成子实体需5~10d。菇体发育成熟后,即菌盖边缘尚未完全展开,孢子未弹射时采收。此时菌盖边缘韧性好,破损率低,菌肉厚实肥嫩,菌柄柔软,纤维质低,产品外观好,经济价值高。
采收前2~4h要喷一次水,使菌盖保持新鲜、干净、不易开裂,但喷水不宜过大。采收时可以用一手按住菇柄基部的培养料,另一手捏住菇柄轻轻扭下,避免将培养料带起。正确采收平菇不仅能够保证收获质量,也有利于下茬菇的发生和管理。采完一潮菇后,用镊子、小刀或小铁钩子去掉残留在培养料表面的菇柄。用干净的粗铁丝在料面上来回拉动进行搔菌,然后压实。清除袋料两端的菇角和老菌丝,这时培养料的含水量应补足到65%左右。停止喷水2~3d,让菌丝充分恢复并积累养分。3~4d后喷水并覆盖保温、保湿,空气湿度适宜,一般10d左右出现第二茬蕾菇。
平菇栽培原则上可采收5~6潮菇,生产上一般采收3~4潮菇(菌棒废料可作他用,如用于鸡腿菇培养料)。当平菇出完2~3潮菇后,菌袋因缺水而变软,大部分营养物质被消耗,pH值也会因新陈代谢物的产生而有所下降,出菇变得稀少。若再进行催蕾也能出菇,但菇体小且不齐,转潮次数虽多,经济效益低下。因此,要想进一步提高产量,就必须补充养分、水分等,甚至改变出菇方式。常采用菌袋浸泡补水、注水器补水、覆土补水补养等方法进行。可喷营养液(糖1%、尿素0.4%、磷酸二氢钾0.2%、石灰0.2%),每潮菇喷2~3次(喷在料面),既补充营养又诱导新菇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