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玉米南繁育种的起源与发展简述(三) - 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欢迎访问廊坊市农林科学院官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农时技术
  • 我国玉米南繁育种的起源与发展简述(三)

    郭增志 146 阅读 2023-12-11 发布时间

    6.南繁北育 加速进程 玉米育种成绩斐然

    农作物异地培育理论促成了南繁规模的兴起,加快了玉米种质创新、品种改良和种子繁育进程。特别是海南省三亚、陵水、乐东三市县,位于北纬18度线以南,其独特的位置和光热条件可以实现农作物的加代繁殖,让一个品种的育种周期缩短1/3~1/2。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就有农业科研单位来此进行科学育种,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这里逐步成为全国最大的南繁育种基地。20世纪50年代以来,累计已有60万人次来到海南开展南繁科研育种.

    1965年,我国玉米自交系间杂交种面积不到10%1970年发展到占33%1975年增加到55%。到70年代末北方很多科研单位先后到海南岛建立永久性的育种繁育基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科技人员,利用祖国的“天然温室”进行育种材料加代和良种繁育,常年用地面积在5万亩以上。

    80年代以来,南繁工作迅猛发展,农作物南繁的项目已从原来的北种南繁发展到南种北育;从玉米扩大到其他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作物;从科研育种加代发展到商业种子繁殖。中国种子集团公司19919月至19985月统计资料,除青海、西藏、宁夏外,全国有28个省(市、区)426个单位2470人正式登记到海南省开展农作物南繁工作。农作物南繁占地总面积24848亩,集中在三亚、陵水、乐东三县,其中玉米面积5585亩(制种1072亩,繁殖3457亩,加代1006亩,鉴定50亩)。

    正是因为有了南繁这块宝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先后繁育出了玉米自交系黄早四、玉米京科968、玉米京科糯2000等一大批重要成果。其中,玉米品种京科968截至2019年已累计推广面积上亿亩,成为我国年种植面积超过2000万亩的三大玉米主导品种之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戴景瑞,1965年第一次来到海南进行南繁,此后的50多年中每年至少两次来海南,他的很多品种、成果,都离不开南繁,其中农大60、农大65、农大3138等优良杂交玉米,累计推广面积1.6亿亩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河北省南繁初期经过南繁加代短期育成的品种有丰七1号、廊研1号、张杂号等玉米杂交种,1997年至2016年的20年,全省经过南繁选育、通过品种审定的玉米品种有583个。在种子繁(制)种方面,不完全统计,河北省19691988年的20年间,累计南繁面积94354亩,约共计产种492万公斤。其中20142015年全省南繁繁(制)种面积2107亩,繁(制)种总产量37.2万公斤,其中玉米制种面积1944亩,制种总产量36.5万公斤;

    五十多年来,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在海南选育出了39个玉米新品种,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的达14个。其中的“浚单20”突破了高产、优质、抗逆有效结合的技术瓶颈,多次创造夏玉米同面积高产纪录,种植面积一度达到全国第二。

    1978年至2008年,李登海已经连续30个春节在海南岛育种基地度过,硬是将30年变成了100年。从1972年始,李登海在36年间,以每年34世代的育种速度开辟着中国玉米育种的创新事业,截至2007年底,已选育出一批优良的紧凑型玉米自交系和100多个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其中48个通过国家、省级审定,获得41项植物新品种权和11项专利,是我国拥有审定品种和植物新品种权最多的农业育种家。李登海选育的众多自交系被国内科研院校和育种单位采用,形成了遍布全国的衍生系及其杂交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由登海系列自交系或衍生系组培育成的玉米杂交种达到200多个,仅用478自交系及衍生系组培的杂交种就达到160多个,目前国内种植面积最大、社会效益最高的郑单958就是其中之一。

    7. 高层关注 顶层设计 玉米南繁育种跨进新时代

    进入二十一世纪,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农业科学现代化建设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作为解决农业“芯片”问题的南繁育种受到了国家的高度关注。

    2018412日,习近平总书记平考察三亚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指出: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海南热带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十分宝贵。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是国家宝贵的农业科研平台,一定要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

    20205月,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发布,提出要实施国家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工程,推进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

    20212月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支持种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加快建设南繁硅谷,加强制种基地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研究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后补助政策,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2021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明确指出要开展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扎实推进南繁硅谷等创新基地建设。

    中国农科院正在加快南繁研究实体化建设,已创建7个南繁科研创新团队、10个成果转化团队,今年新增南繁科研经费达4000万元。

    近年来,三亚把南繁事业发展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中之重来抓,高标准划定了10万亩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为全国29个省市370多家南繁单位提供稳定的科研育种基地,南繁种业已成为三亚的特色产业和独特的城市名片。随着自贸港的建设与推进,三亚重点建设南繁科技城和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中转基地,努力将其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

    目前,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正在推进南繁科技城和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建设,三亚规划6028亩用地建设南繁科技城,作为“南繁硅谷”的核心载体,周边配套规划631亩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起步区、3万亩南繁核心育种基地以及5000亩生物育种专区。

    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党中央的顶层设计,现代化育种手段的应用,南繁硅谷的打造,必将为玉米南繁育种插上腾飞的翅膀,中国人自己选育的玉米种子必将种遍祖国大地,中国人的饭碗一定会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上。


    主办单位: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地址:廊坊市广阳道285号农林科技大厦     电话:0316-2189909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21151号-1     公安备案:冀公网安备 13100302000548号
    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廊坊农科院公众号
    扫码关注廊坊农科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