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传统开心形树体经营方式、管理技术相当成熟,小冠密植园,栽后3~4年进入盛果期的桃园比比皆是,大冠稀植园,一般栽后6~7年才进入盛果期。近年来,重点开发以幼树超轻剪为代表的早产、丰产技术,栽后4年进入丰产期。但我国的桃树总体管理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果业强国,主要表现在:
1.栽植模式
我国的桃树栽植模式由传统到现代、由露地到设施发展很快,但仍与国外果业强国有很大差距。我国过去桃树栽培采用三股六权平面整形模式,由于树体高度不够,加上立体空间利用不足,桃果的质量、产量较低。近年来在引进和开发新技术时存在片面应用的现象,如为提高树高而忽略了间伐技术,树高达到3m但株行距仍为3×4m,导致果园更加郁闭,内膛光秃,结果部位上移,病虫害加重。
在技术开发上,为赶上国际标准,过分考虑技术的应用效果而忽略了使用技术的成本和人力因素,导致果农不愿意采用先进技术,适用技术的开发应作为今后技术开发的重点。下面就我国的栽培模式与日本现行的模式作对比:
①树体。
我国桃树的树体多在1.5m左右,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引进日本树形模式,树高提高到2.5m。而日本桃树的树高多为4~6m,近年来随着低成本省力化技术的开发,树高大多降至3m左右。
②株行距。
目前我国桃树栽培采用的株行距为3~4m×4~6m,设施栽培更密。成园后,株间、行间树冠交叉郁闭,通风透光极差。日本的株行距为6~8m×6~10m,设施栽培也一样,成园后,株间不交叉,行间有1~2m的通风透光带。
③计划密植。
我国桃树栽培很少计划密植,不论采用何种株行距,一旦成园,几乎不间伐。日本比我国正常栽培采用的株行距还要大的株行距进行定植4~5年后即开始进行间伐。
④树形和整形修剪。
我国目前主要采用三主枝开心形,树形单一,技术不配套。日本采用三主枝自然开心形、二主枝自然开心形,近年来重点开发适于宽行密植的“Y”字形、斜立主干形和主干形应成为今后我国桃树的首选树形。
2.果实管理
我国传统的桃树栽培一直是重视树体管理,忽视果实管理。人工授粉技术仅在设施桃树上使用,露地栽培完全依靠授粉树,使疏蕾技术难以推广。果实套袋是日本开发的果实防病虫、增色技术,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由于病虫防治技术的突破和低成本省力化技术的开发,无袋栽培已成为近年来桃果实管理技术发展的趋势。果实套袋不是无公害果品生产必需的技术要求,但在我国空气污染严重的现实下,在许多地区仍是果业生产必须大力推广的技术,但套袋必须与当地环境、品种特性相结合,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 施肥技术
我国果园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多在1%以下,而日、韩等国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可达3%以上。果农虽已逐渐认识到有机肥的重要性,但生产中普遍存在施肥效果差的问题,如我国果园使用的有机肥非常单一,常用的只有人粪尿和家畜家禽粪,使用时往往没有经过充分腐熟,或带水施入。国外果园的主要肥源是以各类有机肥、动植物残体、骨粉、锯末、矿物肥为基料,添加有益微生物,采用一定技术工艺混合发酵生产的堆肥,畜禽粪及人粪尿也都是在充分腐熟并经过干燥后才使用的。
4. 果园生草
果园生草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最有效途径。桃树对氮索敏感,最好采用禾本科植物进行生草栽培,目前我国桃园生草的还很少。桃树怕涝,根系浅,生长季节又极易徒长,对水分敏感,在生草桃园采用微喷灌技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病虫无公害防治
世界各国所谓的进口农产品农残限制实质上是保护本国利益的绿色壁垒,但我国确实普遍存在着果品质量安全问题。目前我国病虫无公害防治技术的推广存在实用性差、成本过大、防治效果差等问题,利用低成本、操作简便、效果好的无公害及生物源农药防除病虫的成套技术的开发,将决定我国无公害绿色果品生产发展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