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冬季,仔猪腹泻多发,仔猪腹泻是集约化养猪生产条件下的一种普遍存在的多因素性疾病,产房内仔猪发生腹泻后,轻者可使患病仔猪体质下降和免疫功能减退从而导致其对其他疾病的抵抗力减弱,严重者可引起仔猪死亡,给养猪生产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一 发病原因
产房仔猪腹泻是集约化猪场常见疾病,也是较为复杂的疾病,其病因多种多样,总结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病原微生物性腹泻,二是非传染性腹泻。其中病原微生物性腹泻平时讲的较多,常见有仔猪黄痢、仔猪白痢、仔猪红痢、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病毒性腹泻、猪轮状病毒和猪球虫感染等等,这里不做详细论述;本次重点讲述下产房仔猪非传染因素引发的腹泻因素有哪些。
1.1非传染性腹泻
1.1.1 母猪因素
分为母猪的泌乳量与母乳的质量两个方面。①母乳的泌乳量:一种是泌乳充足、乳脂率较高的母猪,由于仔猪吃乳过量,不能完全消化吸收而导致腹泻;另一种是产后无乳或少乳的母猪会导致仔猪低血糖性腹泻,同时由于仔猪不能及时吃到初乳获得免疫力,也会导致生理机能下降而引起腹泻。②母乳的成分:母猪在泌乳期采食量不足时,会分解体脂肪提供乳脂,体脂为长链脂肪酸,仔猪不易消化吸收长链脂肪酸,却能给肠道后段的有害微生物提供营养,造成有害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引起仔猪腹泻。③母猪发生子宫炎、乳房炎、无乳综合症,产后发热或采食含霉菌毒素的饲料,乳中的有害微生物含量多,仔猪采食后,在仔猪胃内引起乳变质,也会引起仔猪腹泻。
1.1.2 仔猪自身因素
产房仔猪与其他新生家畜相比生理机能很不成熟,主要表现在:
①仔猪调节体温的机能不健全,被毛稀,皮下脂肪少,体温调节机能差,环境温度变化极易引起消化系统紊乱而发生腹泻。
②新生仔猪本身没有保护性免疫机能,通常只有从初乳中吸收免疫球蛋白而获得被动免疫。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虽很高,但下降也快。因此仔猪易受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而患病。
③产房仔猪消化功能不完善,上皮细胞仅能分泌乳糖酶,胃内仅含有凝乳酶,而胰脂肪酶、胃和胰蛋白酶等消化酶活性很低。胃酸分泌不足而使胃内酸度下降,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各种肠道有害病原菌生长繁殖占优势,导致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衡而腹泻。
1.1.3 气候环境因素
温度、湿度、空气等因素也是引起仔猪腹泻的主要因素之一。初生仔猪周围环境的温度必须保持在32℃左右,以后每周可降低2℃。由于仔猪调节体温机能尚不健全,过度寒冷(如冬春季节)影响其新陈代谢,因而会受外来病原入侵而常引发腹泻。产房湿度过大或阴雨连绵、卫生条件差、天气突变,加上通风不畅、有害气体沉积、损害仔猪的抵抗力,易造成病源微生物的侵害,引发腹泻。
1.1.4 营养因子缺乏
母乳不良,仔猪缺乏维生素(如VA、VB、VE)、矿物质或其他必需的营养物质(如微量元素、铁、硒、锌、铜),导致抵抗力降低而出现下痢。病仔猪排淡黄色、白色、灰绿色糨糊状或水样恶臭稀粪。
二 预防措施
2.1 加强饲养管理
2.1.1 母猪的管理
加强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合理调配饲料保证母猪产后乳量的平衡与优质,防止母乳过浓、过稀或不足。仔猪出生后发生腹泻,传染源主要来自哺乳母猪与污染的环境,因此管理好哺乳母猪十分重要。母猪分娩后1周投服复方阿莫西林+归芪益母精,从而控制母猪产后发生乳房炎-子宫炎-无乳综合征、产后发热等病症。
2.1.2 仔猪的管理
仔猪产出后,立即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将仔猪口鼻及全身黏液擦干净,然后将脐带内血液向仔猪腹部方向挤压,距离腹部4-7cm处断脐,断面用2%碘酊消毒,然后将仔猪放在30-32℃的保育箱中强制保温30分钟。仔猪出生后2小时内吃到初乳,初乳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和乳糖,对于提高胃内酸性环境,刺激肠道蠕动,抑制有害菌生长,提高仔猪的抗病力大有帮助,采取自选为主,人工辅助为辅的方式,在2-3日龄内固定乳头。3日龄应补铁补硒,预防仔猪缺铁性贫血和提高其抗病力;补铁同时可分边肌注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做好仔猪细菌感染防控。
2.2 保温和通风
产房要保持干燥清洁,冬暖夏凉,通风良好。无论冬夏都要设置保温箱,保温箱的底部铺电热板,上面用红外线灯泡照射取暖并防止有贼风侵袭。可准备250 W、150 W、100 W三种型号的红外线灯泡,以备不同阶段使用。冬季保温箱温度要做到l-3日龄34-32℃,3-7日龄30-28℃,7-25日龄25℃,温度是影响仔猪腹泻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刚出生不久的仔猪所需温度较高,而在实践当中,尤其在冬春季节,由于产房中湿度大,实际温度往往很低,由此导致的腹泻是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在治疗仔猪腹泻时,适当提高仔猪周围温度并使猪舍保持干燥,无疑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