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无霉变、无雨淋、无害虫、不结团的棉籽壳、玉米芯、黄豆秸等作主料,麸皮、玉米面等作辅料。原料没有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不超标。配料前先将主料暴晒2~3d。
1、基质配方 配方1:棉籽壳92%、过磷酸钙2%、蔗糖1%、石膏粉2%、石灰3%;
配方2:棉籽壳50%、杂木屑30%、麦麸15%、石膏粉2%、石灰3%;
配方3:玉米芯75%、棉籽壳20%、石膏粉2%、石灰粉3%。
配方4:麦草糠81%、麸皮10%、玉米粉4%、钙镁磷肥2%、石膏粉1%、石灰2%;
配方5:棉籽壳52%、麦草糠40%、麸皮5%、钙镁磷肥1%、石灰2%;
配方6:玉米芯80%、麸皮11%、玉米粉4%、钙镁磷肥2%、石膏粉1%、石灰2%。
配方7:棉籽壳80%、玉米面2%、麦麸15%、其它3%;
夏季配料适当增加棉籽壳、碎木屑的比例,保障透气性,可选用配方1、配方2、配方7。
2、培养料配置 将主料棉籽壳、玉米芯等倒入拌料场成堆,把辅料麦麸或玉米粉等从堆尖均匀往下撒开,并把石膏粉、石灰粉均匀撒向四周,撒完这些干料后先拌搅均匀。然后把可溶性的添加物,如蔗糖、过磷酸钙等溶于水中,喷洒入干料中混匀。
加入适量水搅拌均匀,再将摊开的料用锨重新整成料堆,反复搅拌3~4次,最后把拌匀的料堆积防止水分蒸发。灭菌前培养料酸碱度控制在pH值8~9。料水比控制在1∶1.1~1.2,含水量60%~65%。可用手握紧培养料,指缝间有水溢出但不下滴;伸开手指,料在掌中能成团,落地即散,则含水量适宜。
3、培养料发酵及装袋 将拌好的培养料堆成宽1~1.5m,高1~1.5m,长度不限的料堆进行高温发酵。料堆表面拍平后用木棒隔30cm从堆顶直达底部打孔,通气发酵。覆盖塑料膜,下部留出缝隙。当料堆 25cm深处温度超过50℃以上时,第一次翻堆。当料堆25cm深处温度达 60~70℃时,每天翻堆1次,每次翻堆后打通气孔,并加盖塑料膜,全部发酵过程历时6~8d,翻堆3~4次。发酵结束,散堆降温,调节pH值为7~8。
装袋时先将一端口扎好,在袋内装1cm厚菌种,装10cm厚的培养料,压实撒上一层菌种,再装一层培养料,再撒一层菌种,轻压菌种与培养料紧密接触,捆扎袋口。接种量一般为干料的10%~15%,靠近袋口处要多撒一些菌种,使平菇菌丝优先生长,杂菌难以滋生。料要尽量装实,以手托中央,菌袋不变形为宜。
4、发菌期管理 将装好的菌袋移入培养室,避光发菌。接种3天后用消毒的木棒(直径1cm左右,75%酒精或0.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从菌袋一头穿透到另一头打通气孔,以利正常发菌,并检查杂菌及时清除。根据发菌期的气温不同菌袋堆积不同的层数(参考熟料栽培),菌袋内温度保持在20℃~24℃,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5%。发菌期每隔7天翻堆1次,并随时检查杂菌及时处理。培养30天左右,菌丝布满全料。
5、出菇管理 当菌丝布满整个培养料后,将塑料袋口打开,移入林下拱棚内进行出菇管理(参生料栽培)。棚内增加湿度,提高昼夜温差。切忌直接向子实体喷水,以免造成烂蕾死菇。适时采用微喷系统,使棚内湿度维持在90%左右。若棚内温度超过25℃,中午通风。温度低,早晚通风。通风一般在棚两头及侧边进行。
6、采收和采后管理 菇体发育达七八成熟后,适时采收。采收完1~2潮菇后,可去掉两端老菌丝和残留菇蕾,若袋内水分或营养不足,可浸泡或添加营养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