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褐腐病,又名菌核病、灰腐病、果腐病、实腐病,危害桃及李、杏、樱桃等果树,其病原菌主要为果生链核盘菌(Monilinia fructicola)。该病主要危害桃果实,也可危害花、叶和枝梢,在中国主要桃产区均有分布。
一、症状
桃褐腐病主要危害桃果实,其次危害较重的是花器官,也侵染桃树的嫩叶、果枝、新梢等组织。
花受害,病菌侵染雄蕊、柱头、花瓣和萼片,前期产生褐色水渍状斑点,后期病症蔓延至全花。当空气湿度大,花朵表层产生灰褐色霉斑,迅速腐烂,失去功能;当空气干燥,病花变褐枯萎,不易脱落残留枝上。嫩叶受害,多从叶缘开始,病叶褐变萎垂,如受霜害残留枝梢。枝梢受害,多因染病的叶柄、果柄和花梗传染。枝梢产生中央稍凹陷灰褐色、边缘紫褐色的长椭圆形或梭形溃疡斑,有流胶现象。空气湿度大,易导致病斑表面丛生灰色霉层。受害严重时,病斑上部枝条生长发育受阻,逐渐枯死。果实自幼果期至成熟期均可受害,越接近成熟期受害越重,还可在运输、贮藏期发病,使果实丧失商品价值。前期果实表面先产生淡褐色圆形或近圆形斑点,病斑扩展快,环境适宜时病斑数日便可蔓延全果,果肉逐渐变褐软腐,整个果实腐烂。病斑表面丛生灰褐色或黄白色的绒状霉层,常呈同心轮纹状排列。病果腐烂后脱落,或后期干缩失水变成僵果悬挂树梢,成为病菌持续传播的传染源。
桃褐腐病病斑表面丛生灰褐色霉层
二、发病规律
桃褐腐病病原菌属子囊菌亚门,种类较多,主要有2种:果生链核盘菌(Monilinia fructicola)、核松散链核盘菌(M.laxa)。25 ℃是病原菌发育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宜温度,超过30 ℃、低于10 ℃病原菌菌丝发育不良,15~27 ℃时分生孢子发育良好。
桃褐腐病病菌主要以菌核或菌丝体形式在僵果内或枝梢溃疡斑部越冬。第2年温湿度适宜时,越冬病菌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飞溅或昆虫移动传播,经果实皮孔、机械伤口、病虫伤口侵入果实,也可从柱头、蜜腺侵染花器,完成初侵染。后期出现霉层,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黄河滩区桃褐腐病一般在开花前和落花后开始侵染花和叶片,6月开始侵染枝梢和果实,7~8月高温多雨侵染旺盛。
桃树品种间对褐腐病的抗性差异大,一般成熟后果实皮薄、味甜、汁多、质地柔嫩的品种易感病。早熟品种受害较轻,中晚熟品种受害重。湿度与桃褐腐病发生流行密切相关。湿度大、温度高,受侵染组织极易产生霉层,分生孢子通过皮孔、机械伤口等完成再侵染。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果园湿度大,栽植过密、修剪不当、果园通风透光差,管理粗放、病虫害严重,树势衰弱的果园发病较重。果实贮运中,高温高湿条件也极易造成病害发生。
三、防治措施
桃褐腐病菌潜伏期长、侵染周期长、传播速度快,一旦发病流行快、危害大、难治愈,造成商品果率降低,严重影响经济效益。因此,要改变“见病才治病”的传统观念,严格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结合黄河滩区桃褐腐病的发病规律、流行特点、传播途径等,进行综合防控。
1农业预防
通过优选抗逆性强的桃品种、科学施肥、合理灌溉、适当修剪、果实套袋、及时清理果园等农业措施,培育健康的果园生态环境,增强树势,提高桃树抵御病害的能力,同时降低病原菌侵染基数,抑制病菌生长繁殖,降低病菌侵染几率和危害程度。
重病区可选择果实表层角质层厚的中早熟品种。避免偏施氮肥,科学配施氮磷钾养分肥料,重视有机肥料和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做到适时、适肥、适量、适法施肥,提高果树树体营养水平,培育健康植株。桃园要科学规划排灌系统、合理灌溉,根据桃树需水特点科学灌溉,采用节水灌溉方式,如滴灌等,避免因降水或灌溉而导致果园长时间湿度过大,阻断病菌传播的条件。适当修剪,使果园透光通风。及时清除僵果、病果、病叶、病枝等,减少侵染源基数。褐腐病严重的桃园,建议采用果实套袋技术,黄河滩区在5月中下旬桃幼果期,于晴天上午9~11时和下午3~6时套袋。早熟品种可选用浅色袋,如白色、黄色等,晚熟品种可选用褐色袋、橙色袋等。采收、贮藏、运输时,严格挑选,剔除病果,减少果实造成的机械损伤,降低病菌再侵染的机率。
2化学防治
桃树休眠期修剪后喷1次3~5°Be石硫合剂。发病较为严重的桃园,可在翌年早春桃芽鳞片松动前,再喷1次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6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300~400倍液,或1∶1∶100倍波尔多液等,树体和地表均匀喷药,消灭越冬的病菌。
春季桃树谢花后10~15 d,约为幼桃脱萼期开始喷杀菌剂,每隔2周喷1次,采收前的20~30 d停止用药,避免农药残留超标,套袋桃树可以减少喷药次数。花腐病发生严重的果园,在开花前或初开花期,加喷1次杀菌剂。根据天气状况和病情调整喷药计划,特别是雨后要及时补喷杀菌剂。对于早熟品种,果实采收后仍需要继续喷药,以保护叶片和枝梢,减少越冬的菌源,但喷药间隔期可适当拉长。药剂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24%腈菌唑悬浮剂2000-2500倍液等。化学防治虽有效方便,但化学药剂的频繁施用面临着病原菌抗药性增强、防治效果降低的问题,因此农药要交替使用,以增强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