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小麦条锈病
1.小麦条锈病的症状:小麦条锈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穗部、叶鞘、茎秆。病害初期,叶片上会出现褪绿斑点,随后这些斑点周围形成鲜黄色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的形状为长椭圆形,与叶脉平行排列,形成虚线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夏孢子堆会破裂,释放出黄色粉末状的孢子。
2.发生规律:小麦条锈病是典型的气传病害,其孢子可以随气流传播,因此可以造成较大面积的流行,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有严重影响。
3.防治措施: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法。土壤保持不干不湿,当田间发现中心病株立即拔除,如病菌已扩散,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药剂防治。
4.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选择抗病品种。(2)适期播种,适当晚播,可减轻秋苗期条锈病的发生。(3)化学防治:当田间病害发病较重时可用12.5%的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进行喷雾,或25%的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喷雾。
二、 小麦白粉病
1.小麦白粉病的症状:小麦白粉病在小麦生长的各个生育期都可发生,可侵害以叶片和叶鞘为主的小麦植株地上部分各器官。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到外力或振动白粉飞散。病斑可连片,导致叶片变黄枯死。
2.发生规律: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受温度、湿度及寄主的影响。
(1)温度:病菌在0~25℃的温度范围内均可萌发,但最适宜温度为15~25℃,在这个温度范围内,病害发展迅速。如果温度低于10 ℃ 或高于25℃,病害的发生会受到抑制。
(2)湿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病害会逐渐加重。当相对湿度大于70%是,有利于病害流行。
(3)寄主: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也可在自生苗上越夏,然后通过风等气流传播到小麦植株上,从叶片侵入,引起发病。
3.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选择抗病品种;小麦收获后及时铲除田间自生麦苗;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合理施用氮肥,适当增加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
(2)药剂拌种:可用12.5%的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2%拌种。
(3)药剂防治:15%粉锈宁50~60克/亩兑水50公斤进行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