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条锈病是小麦三种锈病中发生面积最广,对小麦生产最具毁灭性的气传叶部病害之一,引起植株叶片早衰,灌浆不良,籽粒秕瘦,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一般流行年份可减产20%~30%,严重时可造成小麦绝收。
症状: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鞘、茎杆、穗部、颖壳及芒上也可发生。苗期染病,幼苗叶片上着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成株期染病,叶片初期形成褪绿条斑,后逐渐形成隆起的疱疹斑(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近椭圆形,鲜黄色,在叶片上沿叶脉纵向排列成整齐的虚线条状。后期表皮轻微破裂,散出鲜黄色粉末(夏孢子)。发病严重时,叶片表面布满夏孢子堆,病叶向叶背纵向卷曲,病叶的背面也能产生条状鲜黄色的夏孢子堆。小麦接近成熟时,在叶鞘和叶片背面形成短线条状较扁平的黑褐色冬孢子堆,常数个融合,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表皮不破裂。叶背受害症状比叶面显著。
防治方法:对发病中心区域立即进行人工施药压制,3~5天喷施1次,连续喷药2~3次,并对周边区域进行无人机统防统治;对零星发病田块进行挑治,坚决防止该病的扩散蔓延。药剂可亩用25%戊唑醇水乳剂25~35毫升兑水25千克、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或25%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喷雾,还可选用氟环唑、己唑醇、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嘧啶核苷类抗菌素、烯肟·戊唑醇等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