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害及其防治
1.生姜褐斑病:
(1)症状:植株下部叶片首先发病,发病初期,叶面病斑黄色或黄白色,边缘不明显。后期,病斑周缘变为褐色,微突出,中心部分淡褐色,散生黑色小点,有时形成暗褐色的边
缘,同时在叶面上生出无数白色小点,严重时,数个病斑结合,形成大病斑,引起叶片穿孔枯死。
(2)发病规律:一般于7月中下旬开始发生,8月危害较重,直至收获均可引起发病,潮湿、多雨季节容易发病。
(3)防治方法:一是实行轮作,避免连作;二是及时清除田间秸杆柴草,减少越冬菌源;发病时,可用5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或65%代森锌500倍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进行3~4次。
2.生姜炭疽病:
(1)症状:发病初期,在叶脉上产生略有下陷的褐色小点,不断扩大成褐色病斑,中部有不规则轮纹,上面着生黑色小点。茎基部被害,出现深褐色水渍状病斑,后期略向内陷,造成枯萎、落叶。
(2)发病规律:该病一般在6月发病,一直蔓延危害至收获。在温度25~30℃、相对湿度80%的条件下,发病最为严重。
(3)防治方法:一是生姜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及枯枝落叶,集中烧毁;二是在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并喷施80%代森锌(或者代森锰锌)500~600浸液和强力生长素,也可喷施苗菌敌(按说明)或者铜制剂(按说明使用),每隔1周左右喷一次,连续进行2~3次。
3.生姜叶枯病。
(1)症状:圆形或者椭圆形病斑,直径大小1—2mm左右,主要危害叶片上。
(2)发病规律:阴雨天、雾天、空气湿度大,温度在25度左右,易发病。
(3)防治方法:田间发现病叶时,及时摘除放于塑料袋内,带出大田烧毁或深埋。同时及早采用70%的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 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也可用可杀得或者其它铜制剂按使用说明进行叶面喷施防治,7-10天1次,连喷2—3次。注意喷匀喷细。
4.姜瘟病:
(1)症状:姜瘟病病源是青枯假单胞杆菌,是细菌。菌体很小,短杆形,两端钝圆,大小0.9—2.0×0.5—0.8微米。有端生鞭毛1—3根,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此病可为害姜的茎、叶,但以为害地下部肉质茎为主。多在近地面的茎基部和地下茎的上半部先发病,病斑初为湿润状、污褐色无光泽,内部组织逐渐变软腐烂,手压病部可挤出污白色带恶臭的汁液。根部被害亦造成黄褐色腐烂。根茎受害后,地上部的茎呈暗紫色,组织逐渐变褐腐烂,叶片萎凋卷曲,由下往上发展,造成全株萎蔫枯死。若将病茎横切,可见到维管束呈环状褐变,用手挤压会从维管束溢出污白色菌脓。
(2)发病规律:姜瘟病原细菌寄主范围广,除姜以外,尚可侵染茄科蔬菜、烟草、花生、芝麻、大豆等33科100多种植物。病菌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30—37℃,也要求较高湿度。病菌主要随病姜种和田间其它寄主的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带菌姜种是最主要的初侵染来源。病原细菌可通过灌溉水、雨水或土壤害虫传播进行再侵染。土温25—30℃最适于此病发生。多雨、潮湿、高温,夏季暴雨后骤晴,有可能引起姜瘟爆发。
(3)防治方法:当田间出现零星病株时,要及时拔除销毁,并用黑白灰(草木灰与石灰以3:2混合)回穴进行土壤消毒,或用1‰高锰酸钾液、或5%硫酸铜、或5%漂白粉、或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将病穴灌透消毒。整个生长期要经常喷药防治,每隔15—25天喷1次。可选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2000倍液,或者50%DT杀菌胶悬剂500倍液,或者敌克松原粉1000倍液,或者50%灭菌威1000倍液, 或者铜制剂(用量按说明),在以上药中再加入强力生长素即可。农药要交替使用,并注意其有效成分、使用浓度和注意事项等。
二、虫害及其防治
1.小地老虎、蛴螬
(1)危害症状:小地老虎又叫土蚕、地蚕,食性杂。蛴螬是金龟子的幼虫。低龄幼虫常群集在幼苗的心叶和叶背取食,把叶片咬成缺刻或网状孔,3龄后的幼虫将苗木从近地面的嫩茎咬断,并拖入洞中,上部叶片常露在穴外,造成缺苗断垄。
(2)防治方法:在3龄前,幼虫孵化率达80%左右,当嫩叶出现被害状应立即用毒死蜱进行防治,防治方法和用量按说明即可。
2、姜螟及蚜虫:田间发现姜螟、蚜虫时,及时喷洒杨康3号悬浮剂(AA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750倍液或用阿维菌素制剂(1.8%灭虫灵)6000倍液防治,根据姜生长大小和虫害情况适当改变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