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酸花生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 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欢迎访问廊坊市农林科学院官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农时技术
  • 高油酸花生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特色作物研究所 35 阅读 2024-08-29 发布时间


    一、什么是高油酸花生

    高油酸花生是指油酸含量占脂肪酸含量75% 及以上的花生。花生的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 花生中脂肪含量较高,约为40-50%,脂肪由脂肪酸组成。脂肪酸包括油酸、亚油酸。油酸是一种单不饱和脂肪酸,是人体极为重要的营养物质,被营养学界称为安全脂肪酸。

    二、高油酸花生的来源

    高油酸花生概念的出现源自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 Norden 教授的一项研究成果,Norden 教授通过对近五百份的试验材料进行研究,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并选择出两份油酸含量超过80%的花生品种,随后,有关花生研究方面的各个育种家便利用这两份试验材料开展花生新品种的育种研究,并成功育成了一系列的高油酸花生品种,进而在全球形成了一股选育、推广高油酸花生新品种的热潮。

    国内外育成推广的高油酸花生品种,大多是利用高油酸自然突变体或人工诱发突变体,通过杂交或杂交并回交育成(有的是用突变体直接育成),采用的都是常规手段。所以当前推广种植的高油酸花生品种不是转基因产品。

    三、高油酸花生优点

    1、高油酸花生及其制品不易酸败,货架寿命更长

    烤花生仁、炸花生、花生酱、花生蛋白粉和花生油进行的研究一再证明,与普通花生相比,高油酸花生制品保质,至少是普通花生的2倍

    2、高油酸花生的口感、口味更好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研究团队最近一项感官评价研究发现,油酸含量与烤花生仁脆性、细腻度和总体喜欢度显著相关,随着油酸含量升高,烤花生仁口感更脆、更细腻、总体更受欢迎。

    3、保健功能更好

    3.1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与普通花生相比,高油酸花生油酸含量大幅度提升,饱和脂肪酸和亚油酸含量下降,油酸可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具有选择性地降低“坏胆固醇”(低密度度脂蛋白)并保持有益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有效预防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3.2调节血糖

    对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的Ⅱ型糖尿病、肥胖病患者来说,进行富含油酸的膳食干预,如摄食高油酸花生或高油酸花生油取代饱和脂肪以及饱和脂肪的油,能够促进胰岛素产生,改善炎症,降低Ⅱ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尤其是降低餐后血糖水平。

    3.3控制体重

    虽然花生的热量很高,但它有饱腹感,能减少总能量的摄入。对于超重或肥胖人来说,在低热量膳食中食用适量花生,尤其是高油酸花生,能更好的地抑制食欲,促进脂肪氧化,减少体脂,瘦身减肥效果更好。

    3.4改善认知能力

    体重超标的中老年人每天食用56g~84g带种皮的非盐制高油酸花生12周后,血管流动和大脑的认识功能得到了显著改善,短期记忆有5%的改善,言语流畅性和处理速度也提高。

    3.5降低过敏风险

    2003年)研究表明,一名轻度花生过敏患者只食用1粒普通油酸花生(170℃烤5min)即出现喉咙瘙痒的过敏症状,食用5粒高油酸烤花生后却未出现临床反应,敏感阈值至少提高了4倍,说明高油酸花生致敏性降低了。

     四、我省高油酸花生品种

    1、高油酸大果花生新品种“冀农花6号”、高油酸多抗小果花生新品种“冀农花8号”、高油酸早熟小果花生新品种“冀农花10号”、高油高油酸小果花生新品种“冀花11”、高油酸中效果花生新品种“冀花13号”、高油酸大果花生新品种“冀花16”、半匍匐型高油高油酸小果花生新品种“冀花18号”、高油酸大果花生新品种“冀花19号”、高油酸大果花生新品种“冀花21号”、高油酸小果花生新品种“易花1212”、高油酸小果花生新品种“易花1314”、高产高油酸优质花生新品种“中花24号”、珍珠豆型高油酸花生新品种“豫花37号”、高产高油酸花生新品种“开农176”。

    五、高油酸花生轻简栽培技术

    1、旋地整地:选择土质疏松、排灌方便的壤土或沙壤土地块,进行晒田和精细整地,营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2、种子处理:播种前10~15天剥壳,剥壳前可选择晴天中午前后带壳晒种2~3天,每亩用种子(15~17千克)全程(25%噻虫·咯·霜灵悬浮种衣剂)80毫升+贝键(10%嘧菌酯悬浮种衣剂)30毫升+水250毫升包衣,拌种后要阴干种皮后再播种,最好在24小时内播种,可有效防治土传病害(根腐病、茎腐病、冠腐病等)和地下害虫。

    3、科学平衡施肥

    由于花生生长前期根瘤数量少,固氮能力弱,中后期果针已入土,不宜施肥,因此,花生施足基肥很重要。一般在播种前结合耕翻整地,一次性施足基肥,以满足全生育期对肥料的需求。施足基肥,包括有机肥、尿素、过磷酸钙、硫酸钾和硼砂,连作土壤可增施石灰氮生物菌肥,可有效平衡土壤微生物种群,减轻连作障碍。或每亩施N:P:K=15:15:15的复合肥75-100公斤,N:P:K=17:17:17的复合肥50-75公斤。

    4、播种

    播种不能过早,要适期晚播,避免倒春寒对花生出苗的不利影响。春播覆膜花生在4月中下旬播种,要求地表5-10厘米土层温度稳定达到15℃,露地春播应掌握在连续气温稳定在19℃以上,一般在5月上旬播种,每穴2-3粒,双行垄,穴距15-18厘米,行距40-45厘米,春播大花生双粒亩播0.8-1.0万穴左右,小花生双粒亩播1-1.2万穴左右,小花生比大花生适当调小穴距。播种不能过深,花生适宜的播种深度为3~5厘米。机械播种同时铺设滴管带,播种、覆膜、铺滴管带一次完成。

    五、田间管理

    1.花生播种后喷洒乙草胺以防杂草,覆膜花生幼苗不能自动破膜出土的地方,要人工破膜释放幼苗,花生用药采用联合用药方法,整个生育期三遍花生套餐省时省力效果好,推广使用花生“一控双增”技术,一次混合施药(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可防治花生各种病害并促进生长。

    2.喷施第一遍套餐时间在花生出苗后20-30天左右,花生进入团棵期,达到碗口大小时,也就是初花期使用农药包括药噻呋酰胺磷酸二氢钾、芸台素内酯、吡唑醚菌酯、甲霜恶霉灵等,可防治根腐病、茎腐病、白绢病等,起到预防花生生理性病害和根部病害,预防花生出现苗弱、死棵、烂棵现象,调节生长,促进开花多结果多。同时喷施钙、锌、钼等微量元素,补充多种中、微量元素,促进多发根,多分枝,枝叶健壮。

    3.第二遍套餐药在下针期,大部分花凋谢以后,一半以上的花生开始下针,花生进入了生长旺盛时期,时间一般在7月中上旬,这个时期喷药的目的是促进花生多下针,控制旺长,同时预防白绢病、叶斑病和锈病等病害,当植株长到35-40公分时,第二遍套餐的成分包括烯效唑、苯醚甲环唑、同时喷施钙、锌、钼等微量元素,起到控制旺长,促进花生下针多,提高成果率的作用,同时预防因缺钙引起的空壳现象,防早衰、防病害、防落果、防死秧,大幅度提高花生产量。

    3.花生收获前20-25天也就是膨果期打第三遍套餐药,防治中后期多种病虫害,保护花生叶片正常生长,防早衰,提高成熟度。套餐主要成分有芸台素内酯、噻氟酰胺加上磷酸二氢钾、钙镁硼锌铁等微量元素等,防治花生的早衰、落叶促进花生的成果。打药时应注意天气变化,打药时间等,应在无风晴天下午三点以后打药。播种初期如遇干旱需要及时浇水,7-8月份进入雨季,如果雨大及时排涝,遇旱及时浇水。

    4.科学水分管理。

    推广使用膜下滴灌技术,花生虽是耐旱作物,但整个生育期的各个阶段都需要有适量的水分。在水分管理上,应掌握“两头少,中间多”的需水规律。苗期适当控水蹲苗,盛花期需水量增加,根据墒情及时浇水,促进多下针、多结果,结荚期需水量逐渐减少,不特别干旱不需要浇水。

    滴灌是目前干旱地区最有效的一种灌溉节水方法,水的利用率可达95%,采用膜下滴灌的方法,通过管道将水均匀定时定量滴入作物根系发育区域,通过地膜覆盖减少作物棵间蒸发,提升地温,实现“省工、省时、省肥、省水、增效益”,节水增产的统一。

    6、适时收获

    1.看温度:日平均气温降低到15℃以下,花生将会停止生长,就可以考虑收获花生了。
        2.看茎叶:花生也有早熟品种和晚熟品种,也有春播花生和夏播花生,成熟期不一致,当分枝上面的叶片逐步变黄,剩余的绿叶少于3个叶片的时候,植株开始出现倒伏,表明已经正常成熟,就可以收获了。

    3.看荚果:花生成熟期,早熟品种饱果率达到75%、中熟品种饱果率达到65%、晚熟品种饱果率达到45%,果壳变硬,荚果出现网纹,荚果内表皮出现黑褐色,种子表皮出现固有色泽,种仁饱满, 及时收获,否则荚果脱落于土壤,相当于降低产量。
        4.看天气:花生一般放在地里晾晒数天后脱粒,天气决定了品质,根据天气预报,选择连续晴天采收,防止出现霉烂变质。

    发展高油酸花生整个生育期“三遍套餐”田间管理模式和“膜下滴灌节水栽培技术”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举措,丰富营养保健型农产品种类,满足日益扩大的花生市场需求,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主办单位: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地址:廊坊市广阳道285号农林科技大厦     电话:0316-2189909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21151号-1     公安备案:冀公网安备 13100302000548号
    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廊坊农科院公众号
    扫码关注廊坊农科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