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上,野菜一直是主要的野生植物资源,人们在饥荒年代通过采集野菜果腹充饥,野菜可称为野生的粮食。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科技进步,经济发达,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富裕,以往的蔬菜消费逐渐发生质的变化,对于蔬菜的质量需求越来越高,蔬菜市场逐渐趋向追求营养、美味、精致、质优、原生态,那些食用口味好、富有营养成分、独特新鲜的蔬菜品种越来越受众多消费者的追捧和喜爱。野菜资源分布地区非常广泛,所处的环境空气质量好、没有化学污染,具有多种多样的品种,并且具备旺盛的生命力,能够很好地适应环境。因为野菜具备“新鲜、健康、绿色、营养、保健、美味”的特征,野菜已经逐渐走进城市居民的餐桌。在我国的东北地区以及湖北省等地陆续建设很多野菜加工厂,很多种类的野菜进入产业化生产,并且走出国门成为创汇的优势产品,在日本、香港等地极为畅销,取得了重要的经济效益。
1. 符合消费需求
经济越发达,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于蔬菜的需求逐渐趋向原生态、绿色、无污染。由于野菜生长环境的独特,没有外界化学、物理因素的污染,原生态的生长环境,造成野菜绿色、纯净的良好品质,风味新鲜,口味独特,又具备良好的营养、药用、保健价值,因此被赋予“绿色”、“原生态”等很多美称。人们在平时生活中摄入了很多荤腥食物,都想亲自尝一尝野菜的新鲜风味,因此以往栖身郊野荒山的野菜从默默无闻、备受冷落,逐渐成为极受人们欢迎的美味,受到很高的热捧。
2. 符合发展需求
与逐渐城市化的进程相反,中国的农用土地面积逐渐减少,国人菜园子的面积难以继续增加,而且面积有限的菜园子常量提升遇到瓶颈。我们很多地方地形多为山地,蕴藏着极为可观的野菜资源。中国各地区的野菜生长数量超过六千种,村民农户平时采集挖掘的野菜种类也超过一百种。野菜产业的开发利用措施还很落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野菜资源开发利用不多不充分,整体上都是农户和农民自行挖掘、小规模零散进行销售,丰富的野菜蕴藏还深藏于深山野外。野菜开发利用,能为人们提供丰富的营养、健康蔬菜,还能充分地应用山野土地,带来耕地的延伸,所以野菜产业的发展顺应了市场和资源特征。
3. 市场效益良好
野菜既有特殊诱人的口味,也具备医疗、保健的性能。现代人民群众生活比较富裕,当然对于日常饮食要求会提高,也开始注重通过绿色饮食进行保健,因此促进野菜市场趋向繁荣。野菜产业发展能够很大程度地促进农民增收、农村进步,在最近几年成为一种产业趋势。北方很多地区蕴藏着丰富的野菜资源,应用频率很高的野菜,通过特殊、专业的工艺进行深加工和包装之后,就变成质量上好、受人欢迎的绿色、健康食品。
野菜产业的深加工最适合选择在山区、农村进行基础设施,既能够保证当地的农民收入提高,也能够使野菜产品质量得到近便的保障。目前人民群众生活讲求高质量和追求自然,对于野菜的需求一直供不应求。据调查,加工一吨野菜的效益超过 7000 元,可见,野菜加工行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从事野菜种植的农民说,与种植普通食叶类蔬菜相比较,种植野菜的收入能够提高翻倍,再加上野菜栽培的技术更为简单,还能够达到更高的产量。例如:马兰这种野菜,收割一茬马兰仅需间隔约二十天,一茬的产量近两千斤,整体来看亩收入能够创收 10000~20000元。
4. 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世纪末期,中国蔬菜产业拓展表现为增加蔬菜面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然而,由于我国近些年重视城市化的拓展,造成本来就有限的农用土地资源渐次减少,单纯依靠增加面积来增加蔬菜供应量这条路行不通,而蔬菜种植面积受限的同时,蔬菜单位面积的生产量还比较少。1995-2000 年实施“南菜北调”与“西菜东调”比前几年调运蔬菜的数量增加了一倍。因此,需要借助高科技手段提升蔬菜的产出量,除此之外,大力开发野生植物资源的野菜满足人民群众的饮食需求、保健需求,是一条极其重要的途径。世界各国都很重视蔬菜产业的发展和布局。我国政府制订的发展原则是:注重在新时期实施蔬菜种植产业,大力推进城镇建设的进程与满足消费需求的趋势。因此,上世纪末,我国政府对于蔬菜市场和蔬菜产业的进行新的定位和规划,在增加蔬菜种植的品种与深加工领域有所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