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黑斑是甘薯的一种检疫性病害,俗称黑疤、皮疔、膏药病等,病菌通过土壤、薯窖、不充分腐熟的积肥、种薯、薯苗等传播,在甘薯的伤口处侵入。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33个月,病薯被人、畜食后有苦味、毒害。
(l)特征特性
甘薯幼苗感染黑斑病,开始在基都产生梭形褐色斑点,逐渐发展成为椭圆形黑斑并凹陷,进而使幼颈部全部变黑,带病苗栽后难以成活。发病较重的幼苗,栽后1~2周叶片从基部变黄脱落,直到全株枯死。块根发生黑斑病,主要是呈现圆形稍稍下凹黑斑,逐渐扩大并向薯内深处发展,在内部沿维管束传播扩展,失去可食性。
(2)防治方法
①严格薯田轮作周期,保证4年以上。
②选用抗病品种、无病秧苗。
③贮藏窖熏蒸、种薯处理。贮藏窖用硫磺点燃熏蒸。种薯上炕后l~2天,温度增高至30~32℃促成伤口组织愈合,3~5天,温度增至35~37℃以产生甘薯丙酮,抑制黑斑病孢子萌发,并利于芽眼开张。
④秧苗处理。采后或购入的秧苗,栽前先将基部着生有不定根的白色部分剪除,留有绿色茎以上部分,然后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兑水500倍液浸泡3分钟,浸苗高度6~7 cm,浸后即可扦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