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 (DC.ex Fr.) Quél.】又名刺芹侧耳、杏香鲍鱼菇、雪耳、雪茸,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杏鲍菇具有杏仁香味,菌肉肥厚,质地脆。菇体内含丰富蛋白质、粗纤维和多种维生素,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为6.65%,有丰富的寡糖和漆酶,而脂肪含量极低,对肝炎、胃溃疡、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对肿瘤也有预防和抑制作用,具有相当高的食用食疗价值,有“平菇王”之称。
一、栽培管理
林地杏鲍菇出菇管理有两种方式,即菌棒直接出菇和畦栽覆土出菇。
1、菌棒直接出菇 菌丝长满袋后及时将菌棒移入林地,温度保持在10℃~20℃,继续培养10d左右,达到生理成熟,适时开口。
(1)搔菌 杏鲍菇原基有在新生菌丝体上形成的特性,不搔菌造成出菇不整齐,而且在袋口上长出的菇少,搔菌有利于原基形成和定向出菇。搔菌时,刮去袋口表层老菌种,使袋口料面变平,然后用旧报纸或无纺布封住袋口保湿。搔菌要及时,一般在菌丝长满袋后即可进行。搔菌太迟,菌棒中部和袋口已有原基形成,达不到搔菌的目的。搔菌后先让菌丝恢复生长,10d左右,料面重新长出新的白色气生菌丝,再进行喷水增湿,诱导原基形成。
(2)诱导出菇 杏鲍菇子实体需要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下才能形成,要求温度稳定在10℃~20℃,棚内要有适宜散射光,以500~1000Lx为宜,每天喷水次数依天气情况而定,一般晴天喷水4~5次,阴天喷水2~3次,每次喷水量以湿透无纺布而不下滴为限,使菇棚内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10d左右有棉絮状原基出现,原基形成后就可把无纺布揭开,以保证子实体的正常生长。
(3)子实体生长发育管理
①开袋出菇 当菇蕾长到黄豆粒大小,菌盖呈淡灰色时,要及时开袋。开袋及时,出菇整齐,菇体形状好;开袋过早,原基形成缓慢,出菇不整齐,菇体形状差;开袋太迟,子实体已长大,在袋内会出现畸形菇,严重时出菇萎缩、腐烂。开袋时,将袋膜向外翻卷下折至高于料面2cm为宜。
②疏蕾 疏蕾可显著提高商品菇比例,是杏鲍菇优质高产的重要技术环节,即在菇蕾密集的地方,按合适的距离每个出菇面保留2~4个幼蕾,用灭过菌的尖刀削去其余的幼蕾,疏蕾时不要伤及保留蕾。完成疏蕾操作后,及时对棚内喷洒一遍杀菌剂,以防疏蕾的伤口感染病毒病菌。
③环境条件的调控管理 在出菇期,要控制好温度在15℃~18℃,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85%~90%, 湿度低于80%时,会造成菌盖不分化,或菌盖变小,严重时菇体会出现干裂,生长发育停止。进行喷水增湿时,要喷雾状水,只有在温度低于18℃时,才能直接喷水在子实体上;温度高于18℃时,主要向地面喷水,不能在菇体上喷水,否则菇体上会繁殖大量细菌,使菇体发黄,甚至腐烂。杏鲍菇子实体虽然具有较强的耐二氧化碳的能力,但CO2浓度以小于0.2%为宜,CO2浓度过高,子实体萎蔫停止生长,在已萎蔫的子实体上再分化出树枝状畸形菇,特别是当菇蕾大量发生时,菇房内必须保持良好的通风换气条件。子实体生长发育期间光照要逐步弱于菇蕾期,避免子实体因强光照射而失水干燥,生长发育受到抑制。
2、畦栽覆土出菇 杏鲍菇覆土栽培能利用土壤隔光、低温、保湿的优势,提高产量,延长出菇期,可以在菌丝长满袋后直接脱袋覆土,也可以在采收一潮菇后覆土。
(1)做畦 畦深25-30cm,长和宽可根据林地的实际情况而定,畦边垂直,底面要平。畦内灌一次大水,以保证畦内湿度充分,水渗后在坑底和沟帮撒一薄层石灰,再喷一遍500倍辛硫磷,在畦底铺一层优质有机肥料。
(2)排菌和覆土 菌袋与菌袋间距离2cm左右,空隙间填入经过消毒杀虫的备土,覆土材料要土质疏松,具有良好的透气保水性,覆土厚度约2~3cm,以盖住原基为准。覆土后,及时喷水增湿,轻喷勤喷,在1-2d内把土壤调到适宜湿度,以手握土粒不碎不粘手为宜,棚内空气湿度保持在80%~90%,调水完毕,在土层表面可覆盖一层经消毒的麦秸,以保持土壤湿度。用塑料薄膜或尼龙袋将畦四周包严,以防畦边土脱落。菌袋排入畦内10~20d后,原基长出土壤。
二、菇体采收与收后管理
当子实体八九分成熟,颜色变浅,菇盖平展,直径等于或略小于菇柄颈部,边缘微内卷而孢子尚未弹射时及时采收。采收时用已消毒的小刀在菌柄基部和菌丝体之间割出菇体,注意不要伤到旁边小菇,如菇多丛生,可手握菌柄,整朵拔起。对于覆土栽培的杏鲍菇,采收时要及时去掉根部泥土。第1潮菇采收后,要及时清理料面,清除污染菌袋,停止喷水,减少通风,养菌2~3d。然后调控好菇棚的温度、湿度、通风、光线,经10~15d可长出第2潮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