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立枯病是苗期常见病害,主要危害幼苗茎基部,导致植株枯萎死亡。以下是具体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
1、 合理轮作:与禾本科作物(如水稻、玉米)轮作2-3年,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积累。
2、 精选种子: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如鲁花系列、花育系列),播种前剔除病粒、瘪粒,用饱满种子提高抗病力。
3、种子处理:播种前晒种1-2天,增强种子活力;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0.5%拌种,或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包衣,杀灭种子携带的病菌。
4、改善田间环境: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避免低洼积水;整地时深耕细耙,清除残株病叶,减少病原菌基数;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降低湿度。
二、化学防治
1、 苗期喷雾:幼苗出土后,可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1500-20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施2-3次,重点喷施茎基部。
2、发病初期救治: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带出田外烧毁,病穴周围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灌,防止病菌扩散。
三、田间管理
1、 控制湿度:苗期避免大水漫灌,遇雨及时排水,降低土壤和空气湿度,抑制病菌繁殖。
2、科学施肥:增施腐熟有机肥和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3、中耕除草:结合中耕疏松土壤,减少杂草滋生,降低田间湿度,同时避免伤根造成伤口感染。
通过农业措施与化学药剂结合防治,可有效控制花生立枯病的发生。关键在于提前预防,加强田间管理,降低病原菌基数,提高植株抗性,发现病害及时处理,避免大面积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