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莴苣(Lactuca serriola L.)隶属菊科 Asteraceae 莴苣属Lactuca。又名野莴苣、刺莴苣、银齿莴苣、阿尔泰莴苣,原产于欧洲。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
一、生物学特性
(一)生活史
一年生草本植物。花果期 6-8 月,也有报道为 7-11 月。
(二)形态特征
株高 50-250cm。茎单生,直立,无毛或有时有白色茎刺,上部圆锥状花序分枝或自基部分枝。叶中下部茎叶倒披针或长椭圆形,长 3-7.5cm,宽 1-4.5cm,头状花序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圆锥状花序。总苞果期卵球形,总苞片约 5 层,外层及最外层小,中内层披针形,全部总苞片顶端急尖,外面无毛。舌状小花 15-25 枚,黄色。瘦果倒披针形,压扁,浅褐色,上部有稀疏的上指的短糙毛,每面有 8-10 条高起的细肋,顶端急尖成细丝状的喙,喙长 5mm,喙顶扩展成小圆盘(冠毛着生处),盘中央具褐色点状残基,果基窄,截形,底部具椭圆形果脐,白色,凹陷。冠毛白色,微锯齿状。
二、危害情况及特点
全株有毒,人畜误食可能中毒;该植物含有麻醉剂的成分,普通剂量易引起嗜睡而过多则引起焦虑不安,如果太过量则会导致心脏麻痹而死亡;与农作物竞争养分,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对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