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鸭新品种培育与养殖技术研究应用 - 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欢迎访问廊坊市农林科学院官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右侧显示栏目
  • 国家、省、市重大科技成果
  • 北京鸭新品种培育与养殖技术研究应用

    101119 阅读 2014-08-29 发布时间

    获奖项目:北京鸭新品种培育与养殖技术研究应用  

    获奖等级:2013年度国家科学进步奖

    获奖级别:二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金星鸭业有限公司,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主要完成人:侯水生,胡胜强,刘小林,黄 苇,郝金平,谢 明,李国臣,樊红平,闫 磊,张慧林

    项目介绍: 我国2013年肉鸭出栏量约40亿只,占家禽总出栏量30%,总产值超过1200亿元,是农民致富的重要产业。但是,肉鸭品种落后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肉鸭产业的发展,而发达国家已经控制了我国肉鸭的主要品种市场,并获得巨大垄断利润。因此,如何打破发达国家的垄断,培育先进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鸭品种已经成为我国肉鸭产业发展的关键。

          该研究通过30年持续定向培育,形成了23个特点鲜明的北京鸭专门化品系,培育成了极具市场竞争力的Z型北京鸭((10)新品种证第4)和南口1号北京鸭((10)新品种证第3)2个新品种,均获国家新品种证书。与原始北京鸭比较,2个新品种的饲养期均缩短了21天,而体重分别增加466克和836克;料重比分别降低35.4%40.5%29.1%34.7%;与发达国家培育的北京鸭比较,瘦肉型北京鸭新品种的生长速度、饲料转化效率、胸肉率、肉质性状等指标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该研究创建了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准确估测北京鸭活体不可度量性状的技术;建立了北京鸭体重、饲料效率、胸肉率、繁殖率、皮脂率等性状的选种技术;首次将“剩余饲料采食量RFI”用于北京鸭育种;创立了超声波活体快速测定北京鸭胸肉厚度的技术,显著提高了育种效率;研究发现北京鸭肝脏调控能量与蛋白质代谢的基因与蛋白质表达差异;获得了20个可用于选择北京鸭生长、脂肪沉积、繁殖性状的候选基因,将分子标记技术用于确定北京鸭各品系的遗传距离、杂交配套组合,提高了杂交优势。

          研究获得了不同生理阶段肉鸭、种鸭的能量、蛋白质、钙磷、多种氨基酸与维生素等的需要量数据,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科学性与实用性兼备的“肉鸭饲养标准NY/T 2122-2012”;创建了肉鸭高效网上饲养技术,转变了饲养方式,节约饲料、水、耕地和人力。

           2012年我所将北京鸭新品种转让给国内2家大型企业,建立了“产、学、研”联合育种模式,促进了北京鸭育种、养殖技术进步;先后累计推广新品种肉鸭4.75亿只,节料166.7万吨,创造经济效益41.1亿元。

    主办单位: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地址:廊坊市广阳道285号农林科技大厦     电话:0316-2189909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21151号-1     公安备案:冀公网安备 13100302000548号
    廊坊市农林科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廊坊农科院公众号
    扫码关注廊坊农科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