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果品贮藏与物流技术创新团队”科研人员在首席科学家、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贮藏加工功能研究室主任、岗位专家王文辉研究员的带领下,充分发挥在梨果贮藏保鲜技术研究方面的优势,经过十余年攻关,取得了“梨采后品质控制关键技术研发及其集成应用”的阶段性成果,并获得华耐园艺科技奖。
该成果以团队科研人员在河北、山西、陕西、新疆、辽宁、北京等梨主产区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我国主栽大宗、优新和特色梨果品种为对象,构建了20个主栽梨品种采后生物学基础数据库及采收标准体系,为梨采后品质控制技术研发奠定了理论基础。该研究创建了13个主栽梨果采后品质绿色精准控制技术体系,构建了酥梨等16个主栽梨品种1-MCP保鲜处理技术,特别制定了针对鸭梨等CO2敏感品种的1-MCP保鲜处理关键技术。该成果建立了梨采后主要病害监测预警及绿色防控技术,实现了梨销售时间和空间范围的有效延伸,并发明了用于气调贮藏试验的气体精准控制装置,提高了试验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研制了气调系统中气体成分的监测装置,降低了企业气调冷藏技术风险;研发了节能环保家庭微型冷库专用机,满足了现代休闲果园及家庭用冷库的需要。
苹果和梨采后品质控制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是一个重要的农业领域,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技术和策略。首先,从理论层面来看,研究揭示了果实后熟、软化、黄化、褐变等生理过程的内在机理,特别是关键生理性病害的酶学、细胞学和分子调节规律。这为深入理解果实品质变化的生物学基础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技术上,研究人员深入研发了控制品质劣变的关键技术和产品。这些技术集成了多种采后处理保鲜技术,有效控制了果实褐变和衰老进程,延长了贮藏时间和货架期。同时,新型保鲜剂的发明也极大地改善了果实的外观品质,减少了黑皮现象的发生。此外,采前管理也是影响果实品质的重要因素。这包括土壤管理、施肥、灌水、控制田间病害以及控制负载量等。严格的采收期控制也是确保果实品质的关键,过早或过晚的采收都会影响果实的品质和贮藏性能。
对于苹果和梨的采后品质控制,还有一系列具体的关键技术。例如,梨采后贮运品质质量控制技术通过优化分级标准、贮运环境参数、保鲜剂使用以及缓冲包装材料等方式,显著降低了梨在贮运期间的损腐率。同时,针对梨果实贮藏期可能出现的侵染性病害,也研发了有效的防治技术,包括冷藏、气调贮藏、保鲜剂和配套包装材料复合贮藏保鲜等。
在应用层面,这些技术已经在多个省市的苹果和梨产区得到了广泛的示范和应用。通过现场培训、实地指导等方式,研究人员对果农和企业提供了实时的技术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有效地提升了果实品质和贮藏性能。
综上所述,苹果和梨采后品质控制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涵盖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多个方面,不仅提升了果实的品质和贮藏性能,也为果农和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范围的扩大,相信未来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